2021年科技创新成果发布-k8凯发欧洲杯

2021/7/7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局面向安徽大学、浙江大学等24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围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数字经济、绿色食品、新材料等领域,征集并择优遴选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予以发布。

附件:科技创新成果汇编

黄山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7月7日

序号 成果名称 简介 所属单位 领域
1 电场传感器及智能口罩应用技术 本项目的产品是一款新型智能柔性电磁场传感器,其基于超薄石墨烯气凝胶纳米材料(p-rgoa)。相比于传统的电磁场传感器,该传感器不仅具有柔性及弹性,还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性能、抗振动性能和自愈性能,及高稳定性。其现已应用于一种智能口罩。组成的检测装置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便于批量制造等系列优点。我们的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多个应用场景,例如柔性穿戴、智能辅助穿戴、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等领域。 安徽大学 装备制造
2 支持隐私保护的手机智能门禁解锁技术 一种通过智能手机控制的门禁系统,并且门禁终端使用无线传感网的技术,使得终端自行成为一个网络,且无需重新布线,可以做到随时部署随时使用,只需要定期更换门禁系统的电池,极大的降低了更换系统的代价。系统提供后台管理系统,并且具有单次授权功能,为一些特定需求的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支持。此外本系统已用户手机中存储的个人图片作为解密的密钥,实现了密钥的方便管理,人机交互效果较好以及增大了解密的复杂度,并且在所有通信进行了有效的加密处理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安徽大学 装备制造
3 电机驱动系统及其故障诊断关键技术 电机驱动技术是当前众多工业生产和工业设备装置中的关键部件的关键技术,围绕电机选型(异步电机、同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无刷直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等),电机控制(含交直流电机的先进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的容错控制和故障诊断,本团队进行了深入了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并已经进行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可和涉及到相关领域的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项目深度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合作。 安徽大学 装备制造
4 长纵深全场景视频单显技术 对于纵伸较长的狭长场景:机场、车站、道路、矿井巷道等,传统的单个摄像头独立监控依赖人工一个一个摄像头观察,不能够做到一眼就可以了解场景的全貌(在摄像头自由转动的情况下更是难以了解全貌),很难指出场景某个物体的准确位置以及和其它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另外,传统技术因为多个显示设备,通常为了清晰输出和监控都需要很大空间放置设备和多人事故地点等跟踪和查询。

本项目的平行拼接技术并非目前流行的利用一个摄像机或多次拍摄的图像拼接技术(这种传统的拼接技术不适合纵伸较长的场景),而是研究提出专门针对纵伸较长场景的一个拼接技术。该技术只须少量摄像头分散在场景中,就可以实现全场景的一次性宽视域监控视频输出,且可以输出不同角度的全场景,不存在传统监控的视频重叠问题和多个独立输出问题,也克服传统监控定位困难和无法及时了解全局的问题,达到无缝平滑和完整的全场景动态实时监控目的,是目前流行的图像拼接无法做到的。同时,由于只需一个显示终端,从而节省了空间需要以及人力资源配置,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安徽大学 装备制造
5 非标机械装备的设计与开发 可根据生产厂家的要求,设计和开发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物流输送系统、翻转机、试验台、厂房规划、kbk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安徽大学 装备制造
6 轴承表面视觉在线检测系统 浙大团队设计轴承表面视觉在线检测系统,被检轴承在机械运动工作平台上,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以一定的速度和节拍在传输带上运动,轴承在光源的照射下,其影像被投射到光学成像系统,ccd摄像头将其接收的光学影像转换成视频信号输出到图像采集卡, 图像采集卡再将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信息供计算机处理。计算机运用各种算法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轴承图像分割、定位以及计算等,最终判断所检轴承是否为合格品,为合格品者则计算并输出图像的相对转角,由机械执行机构(比如机械臂)根据此转角完成轴承生产的下一工序。  浙江大学 装备制造
7 高效低噪风机设计与诊断技术

效率与振动是泵与风机等流体输送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此同时振动也直接影响着阀门作为流动控制部件的调节精度。现有通流部件设计更多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的,对其振动指标缺乏足够的关注,尚未形成系统的低振动通过流部件设计方法。本技术在过流部件设计上突破现有模型库和设计理念,通过研究流体机械内部流动机理、液力过程及能量转换机理,利用cfd分析和三元流设计工具来开发高效、低振动过流部件模型。

轨道交通风机主要应用于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和车辆段通风空调系统。本项目成果基于对地铁站点的典型关键风机组群进行健康状态预测性维护。能够实时、远程监测和诊断典型故障类型,适用于关键风机组群,例如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风机设备,包括区间隧道风机、车站排热风机、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大系统和小系统风机。本项目通过对上述轨道交通通风关键风机设备运行安全的监测和节能优化的研究,积累大量数据,并经过在试点车站的实践基础上,总结风机设备的安全导则,开发风机安全监测平台,建立风机设备的安全评价体系,最终进一步提升风机设备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实现轨道交通安全、绿色运营。

浙江大学 装备制造
8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开发了新一代smt生产线,具有容错性、适应性、可移植性、具有联想能力的特点。基于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的具有视觉检测、智能感知及精准定位等功能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及装备能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机器人的融合应用。 浙江大学 装备制造
9 激光打磨技术 激光辐照金属构件引起材料表面快速熔化-流动-凝固等作用,通过精确调控等技术,实现了表面平滑和性能增强等目的,一站式将构件表面粗糙度降到ra 0.1微米以下,效率超过500cm2/h,超过人工打磨效率和质量。

目前已和江淮福臻、合力叉车、华龙模具等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汽车关键构件和中高端模具方面进行了应用验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 装备制造
10 高档齿轮加工机床专用数控系统 面向智能制造的齿轮机床数控系统,填补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齿轮机床数控系统的空白,解决国内“有没有”齿轮机床数控系统的问题,具有柔性电子齿轮箱控制功能,整体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齿轮机床数控系统的垄断地位,利用柔性电子齿轮箱控制算法直接插补加工非圆齿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可配置滚齿机、插齿机、铣齿机、剃齿机、磨齿机等多种齿轮加工机床,加工圆柱齿轮、斜齿轮、鼓形齿、小锥度齿、螺旋锥齿轮和非圆齿轮等。其核心技术为多轴联动的柔性电子齿轮箱技术和高速高精度的电子螺旋导轨技术,相关专利已经授权。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11 机械产品数控化创新研发及应用示范 “机械产品数控化创新研发及应用示范”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重要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在机械产品数控化方面突破了如下关键共性技术:多轴联动控制技术、机电耦合设计与控制技术、多轴柔性同步控制技术、高速高精度高响应控制技术、总线控制技术、故障智能诊断与可靠性技术。开发了若干机床专用数控系统和基于总线的包装机械专用控制系统,将先进的数控技术应用在农产品智能分选设备、金属成形装备和自动化包装机械等领域,提高其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了产品国产数控化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技术提升和进步,提高了安徽省机械产品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取得突出的应用效果。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12 机械零部件性能与耐久性测试试验技术及装备 我校摩擦学测试团队研发的摩擦磨损测试设备主要有三大系列: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pv摩擦磨损试验机以及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应用先进的软件平台,编制专门的测控软件。对载荷、摩擦力、摩擦系数、温度等参数能够实时数据采集、实时显示;能够自动加载、自动停机、自动报警;数据存储、曲线显示与输出等。已在洛阳轴承研究所、福建龙溪轴承有限公司、宁波大学等单位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13 电气火灾安全监测探测器 该产品是一款新型的电气火灾预警保护产品,其主要功能是对接入线路中的串联电弧、并联电弧、对地电弧和剩余电流进行实时有效的检测。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装备制造
14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装置 采用视频图像识别、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火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识别,采用通过核心算法排除干扰实现准确定位火源。内置信号采集装置,实现水流指示定点灭火。采用红外和图像复合探测,具有360度全方位火灾探测功能,探测灵敏度可调。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装备制造
15 管道泄漏球形检测装置 管道泄漏球形检测装置(以下简称管道检测球)是一种专门用来检测压力管道泄漏或气囊的球形检测设备。管道检测球能借助管内流体推力在管内运动,并顺利通过弯角、上下坡、管道结合等各种障碍,可适应不同管径大小或发生较大变化的管线,实现对管道泄漏或气囊检测的全范围覆盖。

管道检测球将为市政供水管道、地下输油管道的日常巡检和维护提供精准数据,从而极大降低城市供水管网和输油管道漏损率,降低由管道泄漏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为保障城市供水和油气输送的安全提供技术装备支持。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装备制造
16 智能化恒功率健身车 智能化恒功率健身车作为一种精确的心肺功能检测与训练设备,可实现测试或训练过程中不受蹬踏速率影响的恒功率输出,是运动科学领域进行有氧能力测试及康复训练的重要设备之一。恒功率健身车是基于运动强度和运动心率的线性关系理论,内置科学有效的心肺功能测试及训练模型,以心肺功能测试结果作为评定依据,以数据分析平台为依托,构建集“心肺功能评估-个性化运动处方推送-心肺功能水平跟踪”于一体的心肺功能检测及训练系统。该技术处于成熟待产业化阶段,拥有2项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化健身车恒功率输出装置”、“一种智能化居家健身车恒功率输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属于技术领先位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 装备制造
17 麦克纳姆轮智能搬运车 基于麦克纳姆轮的智能搬运车agv能够实现平面内任意方向的移动,减小物流存储空间,广泛应用于加工制造业、军事工业、医疗康复、娱乐与服务等领域。是实现自动化搬运以及实现“工业4.0”智能物流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 移动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麦克纳姆轮、专用运动控制器、磁导航传感器、调度物流系统均为自主研发。 东南大学 装备制造
18 复杂信息系统人机交互数字界面设计技术 该项技术首次综合信息编码、生态界面、认知摩擦、认知负荷和态势感知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构建了复杂系统信息流的功能结构模型,建立了复杂系统数字界面信息区块布局的空间与结构约束机制。项目成果已成功运用到海、陆、空、航天等信息化装备上,全面提升了信息化装备的人机交互水平。 东南大学 装备制造
19 基于rfid的单件生产监控实验系统 应用rfid设备(电子标签、读写器、数据通讯模块)采集并跟踪单件生产过程中每个产品的实时状态,包括所处的工序、所在的机器、所在的存储缓冲区等。

应用plc将rfid设备采集到的单件生产过程实时状态通过车间局域网上传到上位机,并保存于车间生产数据库。

在上位机部署单件生产实时监控系统,一方面可以实时跟踪监视车间生产状态,另一方面可对单件生产过程进行实时调度,下达调度指令,并通过六自由度机械臂实现零件的搬运。

东南大学 装备制造
20 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研发应用 自主系统的环境感知控制、人机交互

移动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与环境建模(激光/视觉slam)

服务机器人技术

视觉引导的机器人抓取技术

面向电力作业场景的视觉感知

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的研发应用

焊接、水切割、喷涂、装配、重载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技术

东南大学 装备制造
21 面向复杂曲面工件的智能化喷涂/喷砂作业编程技术 针对大型复杂曲面工件的喷砂/喷涂工艺算法研发和软件开发,采用去示教 在线编程方式,通过前端智能传感装置(主要是低成本激光或立体视觉系统)获取工件数模,然后后端采用自动编程方式优化生成最优的喷涂工作路径,以适合目前喷砂/喷涂工艺所面对的小批量、多品种、非标准产品的生产需要,提高机器人喷涂/喷砂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编程水平。具体技术指标:

(1)研发实现了一种基于激光或立体视觉扫描的喷涂/喷砂工件快速建模方法,实现了对复杂喷涂/喷砂工件表面的在线感知和高精度建模(表面建模精度0.1mm以内),以引导自动编程;

(2)针对大面积、大曲率、多孔洞等复杂工件曲面,研究实现了一种表面分割分层处理的自动化喷涂/喷砂轨迹生成方法,无需进行人工示教,可根据喷枪模型和曲面数模自动生成表面优化作业轨迹,且涂层加工精度在正负10%以内,表面覆盖率在90%以上;

(3)研发了一套面向复杂喷涂/喷砂作业的多机器人在线智能编程系统软件,并进行了初步应用验证,且可对覆盖率、作业时间等喷涂性能进行实时评估,从而为产业化提供了工程基础。

东南大学 装备制造
22 uv 数码喷绘应用于漆器与漆艺家具制造的关键技术 创造性地应用了“喷墨打印技术”、“数码喷印技术”和“紫外光固化技 术”,并结合传统工艺,实现了 uv 数码喷印技术(uv ink-jet dpt)的集成创 新,使得装饰图像能够通过设备直接被“打印”到漆器基材表面,实现了漆艺彩绘 从单纯传统人工制作向传统工艺和数字化相结合生产的转变,提高了漆器产品的 生产效率和产能,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技术 进步和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达到 gb/t 19959-2005《地理标志产品 扬州漆器》国 家标准。将 uv 合成树脂油墨应用于漆器生产上,达到了传统漆器的装饰效果; 同时,利用 led 紫外灯替代传统的工业化汞灯,并采用了喷头水冷系统,延长 设备使用寿命,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南京林业大学 装备制造
23 滚动轴承故障智能诊断仪 本成果为一种在线滚动轴承早期缺陷状态监测与诊断装置。它结合智能传感技术、信息处理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与智能诊断技术,对轴承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在线处理,自动进行早期故障特征提取与故障预测诊断,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该成果可用于高铁轮对轴承、高速运转传动机构、汽车变速箱、行星减速器、机器人关节驱动等机构的轴承在线故障诊断。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24 机电设备敏感频率振动减振隔振技术 本成果为一种机电设备敏感频率振动减振跟踪技术。通过特殊设计与匹配它可实现运行设备自身振动向支承基础的衰减、外部振动向精密设备支承基础的隔离。

可用于对振动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场合。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25 机电产品振动噪声质量控制工位成套设备 本成果为一种机电产品振动噪声质量控制工位成套设备。它可实现机电产品振动噪声在线质量评价与分级;可作为生产线上产品振动噪声质量控制工位的测量装备。通过特殊设计的动力驱动与测量设备,实现产品的装夹、驱动、噪声振动测量、质量分等、条码记录等。可作为产品噪声振动质量控制测量的关键工装。

装备的布置形式、驱动设计、测量总体方案,可结合生产线拍节定制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26 一种高速脱水机 本成果为一种衣物高速脱水机。常见的脱水机最大脱水转速通常不高于1200转/分,其脱水率在某些场合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本成果设计开发一种脱水转速在2800转/分的高速脱水机,达到对衣物高速脱水、快速干燥目的。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27 齿轮故障智能诊断系统 本成果为一种对运转过程中的齿轮副齿面失效和非正常啮合状态进行故障诊断的装置。它结合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挖掘与智能诊断技术,对齿面啮合状态进行监测和分析,自动进行早期故障诊断,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该成可用于齿轮传动机构、汽车变速箱、行星减速器、机器人关节驱动机构等的在线故障诊断。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28 分布式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开发 本成果是以轮毂电机为研究对象的轮毂电机实验台和基于四轮轮毂电机的分布式驱动实验车平台。由实验室自主搭建的轮毂电机实验台使用最大转矩为175 ,额定功率为5kw轮毂电机,利用磁粉制动器施加负载,扭矩传感器采集转矩、转速,ni-daq进行信号的采集与发送,进行电机特性曲线的标定并用轮毂电机实验台代替仿真模型中的电机进行硬件在环实验。自主改装的四轮轮毂电机分布式驱动电动实验车平台利用ni-crio实现整车快速控制原型开发。所开发的分布式驱动实验车可实现电子差速控制以及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同时可进行电动车底盘系统动态协调集成控制与能量优化管理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29 智能汽车纵横向运动辅助驾驶系统开发 本成果是基于车辆动力学及运动学理论,设计了智能车辆的横向(即转向)控制算法、及纵向(即速度)控制算法,研究了基于电动助力转向(eps)的智能车辆主动转向控制,基于线控转向(sbw)的智能车辆主动转向控制,以及基于车-路分层协调控制的智能车辆主动驱动/制动控制。在满足车辆稳定、安全、可靠行驶要求的同时,开发了智能车辆的纵横向运动辅助驾驶控制系统,如车道偏离辅助系统、车道保持系统,换道辅助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等;并开发了集成这些辅助子系统的协调控制器,减少了传感器和执行器数目,消除了各子系统间的干涉,利用彼此间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了智能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性能。

本项目涉及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0 高性能通用齿轮机床数控系统 高性能通用齿轮机床数控系统是在嵌入式多cpu硬件平台(arm dsp fpga)的基础上开发的,具有高速高精度多轴插补控制算法、柔性电子齿轮箱、内置式软plc、总线伺服控制、数字化通讯接口协议、以及基于工艺数据库的自动编程技术。目前在该系统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功能裁剪及工艺匹配可形成的专用数控系统主要有:全功能滚(铣)齿数控系统,插齿数控系统,蜗杆砂轮磨齿数控系统,非圆齿轮剃齿数控系统等。部分系统已经实现与机床的配套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1 高档智能化齿轮机床数控系统 高档智能化齿轮机床数控系统是在开放式多cpu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开发的,集成了高速高精度柔性电子齿轮箱、智能化工艺数据库、机床综合误差自动补偿、参数化自动编程、内置式软plc、总线伺服控制、网络通讯接口协议等技术。目前在该系统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功能扩展和裁剪及工艺匹配可形成螺旋锥齿轮铣齿磨齿、强力珩齿、强力刮齿等高档齿轮机床数控系统。

(1)螺旋锥齿轮铣齿磨齿技术

螺旋锥齿轮是直升机、汽车等工程机械传动中的关键部件, 其精度是影响齿轮传动平稳性、可靠性及寿命的重要因素,但国外对其核心技术封锁及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缺乏。本成果根据高精复杂齿轮的铣齿磨齿工艺,基于螺旋锥齿轮局部共轭原理和曲率修正模型,研究一种精确的矢量离散螺旋锥齿面径矢和法矢计算方法,开发大轮展成法、小轮刀倾法的六轴五联动磨齿计算软件包;分析螺旋锥齿轮修正加工时五轴联动关系,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原理,计算各轴系间变换矩阵关系,进而对砂轮刀具相对于齿轮工件刀位轨迹优化和数控展成刀轨高效、高精插补控制算法展开研究;运用多体系统理论建立数控磨齿机床误差模型,分析磨齿机各轴运动耦合关系及其对齿轮形位误差产生影响机理,进行齿轮磨削多轴加工运动解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五轴联动误差补偿数学模型,提出了磨齿机六轴五联动误差补偿算法和提高复杂齿形高精度磨齿精度方法。

(2)内齿珩轮强力珩齿技术

设计并开发内齿珩轮强力珩齿数控系统,搭建内齿珩轮强力珩齿数控系统实验平台,并对内齿珩轮强力珩齿加工自动编程等功能模块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基于空间曲面共轭啮合理论,建立内齿珩轮强力珩齿工艺工件齿面珩削纹路轨迹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内齿珩轮强力珩齿啮合磨削运动学的珩削工件齿面粗糙度建模方法;使用非接触式光谱共焦检测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内齿珩轮强力珩齿工件齿面形貌和残余应力等齿面质量进行一系列的机理性研究工作。

基于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数控内齿珩轮强力珩齿加工试验,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内齿珩轮强力珩齿工件齿轮齿面轮廓误差宏观质量数学模型,并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免疫克隆选择算法,以达到最佳的齿轮精度为目的,对内齿珩轮强力珩齿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2 高性能通用多轴联动数控系统 高性能通用多轴联动数控系统具有开放的软硬件架构,基本控制5轴,可扩展至8轴;全闭环控制,系统分辨率0.0001mm,定位精度0.001mm;支持s曲线加减速,直线、圆弧、三次样条插补,前瞻控制;速度前馈,加速度前馈,摩擦前馈,支持用户定义伺服算法;实时多任务系统,支持高级语言、g代码和代码扩展;具备主从跟随/电子齿轮;与硬件plc一样控制i/o,脱机运行时,作为支持平台。目前在该系统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功能裁剪及工艺匹配可配套五轴加工中心、3d打印机、机器人等。

(1)五轴加工中心控制系统

3c(手机、ipad、智能控制终端等)产品市场空间巨大,面向3c产品等小微复杂、难加工材料零件制造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小型高速五轴雕铣加工中心具有市场需求大、要求高等特点。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和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等创新手段,以模仿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再创新等创新模式,开发了实用型五轴加工中心。

该实用型五轴加工中心主要面向复杂、工序多、需用多种类型普通机床和繁多刀具、工装,经过多次装夹和调整才能完成加工的零件成型,如箱体类零件、多面体零件、异型加工、镂空加工、斜孔斜切加工以及盘、套、板类零件等,一次装夹完成加工,提高加工效率和零件精度。

(2)3d打印机控制系统

3d打印机控制系统,不仅可实现3d打印机的基本数控功能,还可根据打印材料的挤出特性做路径的自适应调整。针对软材料3d打印过程中粘性液体挤出与平台运动轨迹的不匹配问题,研究了3d打印过程中材料的挤出特性,构建了基于粘性液体打印路径均匀化的多轴联动协调运动自适应前瞻控制模型,采用图像反馈的方式实现3d打印路径智能识别与闭环控制,从而提高打印路径的均匀度。该成果将有助于解决3d打印领域路径不均匀的共性问题,也可应用于其他材料的3d打印过程中。

(2)工业机器人

针对工业应用中常用多轴多关节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需求,研究了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规律,开发高性能、多cpu计算机硬件平台和全数字高性能运动控制硬件平台;以开放式软件平台、数字化通讯接口协议的模块化软件结构,实现可灵活组网的开放式多轴联动高端机器人控制系统。硬件平台采用“ipc i/o卡 运动控制卡”的形式,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运动控制卡只需要从微机接收控制命令,然后完成相关控制,如发脉冲和方向信号、检测限位和原点等信号。它更适用于自控开发,且为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模块化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基础。

针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工业机器人高速高精度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在实现工业机器人系统一致有界性和一致最终有界性的基础上,考虑机器人系统的关节柔性,把整个系统看作为一个欠驱动的机械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首先将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相结合,利用backstepping方法研究设计了具有强鲁棒性的自适应控制器;其次,利用模糊动态系统描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集的参数优化方法。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3 高性能剪板机折弯机数控系统 针对安徽省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金属成形装备(剪板机、折弯机),开展数控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式专用剪板、折弯机数控系统,替代进口,并应用在配套该数控系统的数控剪板机和数控折弯机新产品。通过对数控剪板机、折弯机的工艺研究及优化,开发出可适应现代复杂精密剪切、折弯工艺要求的专用数控系统,解决了数控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通过博望高新区的产业集群示范效应,带动整个行业产品性能和品质的提升。

成果内容包括:

1)研究了适应不同工艺需求的剪板机、折弯机嵌入式数控系统硬件平台、软件架构,设计开发出数控系统各功能模块,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剪切、折弯数控系统,能够替代进口;

2)提升剪折机床压力的多轴同步控制技术;

3)折弯机折弯参数的智能化计算与折弯补偿技术;

4)可扩展金属成型装备的柔性化功能。

为解决成形装备数控系统国产化、新产品开发和应用问题,根据成形装备的运动控制需求,开发了剪板机和折弯机国产数控系统。并配套在数控剪切、折弯机床上,完成金属成形装备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功能可裁剪的剪板机、折弯机专用数控系统“hfut-cims折弯机数控系统”和“hfut-cims剪板机数控系统控制”已经通过了产品检测。数控系统能够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具有参数化图形编程功能、数据编程功能、多轴同步驱动功能和折弯半径智能化计算与补偿等功能。成本约为国外同类产品的40%。该剪板、折弯机专用数控系统和企业的新产品配套调试加工,完全达到产品技术要求,见企业配套调试情况说明,产业化后完全可以替代进口。原有剪板机床主运动速率为20次/分钟,现提升到25次/分钟,单机效率提升了25%,能耗减少12.5%,位置精度提升30%。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4 五轴义齿加工系统 五轴义齿加工系统是先进制造技术与口腔医学交叉结合。包括口腔牙齿原始信息采集、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处理、模型建立和重构、数控加工技术及设备等。五轴义齿加工系统属于口腔医学领域专用型数控加工设备,具有加工效率高、精度高、体积小、操作便捷、绿色环保等特点。合理的结构设计是保证义齿加工质量的基础。具有如下图所示功能:

义齿加工系统

该系统集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数字控制(cnc),精密伺服驱动,高速研磨和材料科学等先进科学于一体。同时采用了双重k8凯发欧洲杯的解决方案来实现义齿的加工,方案一由数字化口腔三维cbct获得牙齿三维面片模型(stl格式),经过义齿专用五轴cad/cam软件处理后生成氧化锆板材的加工g代码,将g代码通过cnc输出到自主研发的义齿五轴研磨机中对毛坯进行高速研磨加工;方案二是将得到的牙齿stl模型直接通过自主开发的切片软件生成适合3d打印的g代码文件,即可在3d打印机中完成牙齿实体的成型加工。

五轴义齿加工机床

五轴义齿加工机床(立式、卧式)如图2所示。针对义齿表面形貌复杂的特点,开发了五轴加工轨迹光顺插补模块,实现连续小线段曲线拟合和速度规划,提高加工效率和表面光洁度。对于义齿这类微小、薄壁类零件的加工,加工时工件极易损坏,现有的通用软件难以满足要求。研发了牙冠高速加工的专用软件,需要完成stl模型的拓扑关系重构、合理的规划走刀路径、避免导轨干涉等工作。针对牙齿修复体三角化模型,进行stl模型的拓扑关系重构;根据所采用毛坯材料和刀具,进行刀具路径规划,确定刀位文件的格式规范,并生成五轴加工的刀位文件。根据牙冠套的结构特点,采用双面加工方案。其关键在于围绕stl模型进行刀具路径规划,直到轨迹遍布整个零件内外表面,如图3所示。同时考虑刀轴与零件表面可能的干涉,并通过调整刀轴矢量避免干涉。根据生成的五轴加工刀位文件,结合机床的坐标轴机构(移动轴和转动轴),进行坐标转换,得到使用与机械结构的数控加工代码。尽量减少后置处理的代码量,同时考虑将旋转轴所致的非线性误差控制到最小,实现高精度加工。五轴加工必然引起非线性误差,需对非线性误差进行建模预测,在后置处理过程中采取转动量最小原则,提高实际走刀轨迹与理论路径之间的一致性,有效降低非线性误差,确保加工精度。

义齿模型的stl数据及路径生成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5 轻量化铝合金汽车零部件技术 通过成分设计、合金熔炼、成形加工及热处理等工艺措施研制性能优异的铝合金,满足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的要求。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6 多自由度关节机器人机构设计、分析与优化 多自由度关节型工业机器人的机构设计及优化,涉及到工作空间设计与优化、运动轨迹规划、作业功率消耗、机构定位精度等,并且关系到驱动电机选型,因此是工业机器人产品研发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目前市场上的多自由度关节型工业机器人机构结构日趋复杂,其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存在较大难度,对机器人本体产品研发形成较大挑战。而当前市场环境下,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工业机器人难以形成批量,很多情况下是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定制开发,因此需要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及时研发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产品,这对于多自由度关节型工业机器人机构设计、分析及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项目在多自由度关节型工业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评价及优化、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及优化、运动轨迹规划、机器人能耗评估及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可以实现机器人本体结构的最优化设计,提升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性能,避免驱动电机选型中的功率浪费现象,最大限度降低机器人能耗。

此外,本项目面向工业机器人的正向设计开发流程,研发了多自由度关节型工业机器人专用的机构设计、分析与优化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显著提升工业机器人产品研发效率,及时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高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项目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并已在相关企业产业化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7 基于dic的全场高温变形应变测量技术与系统 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陶瓷、金属间化合物、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由于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当前在航天航空和国防领域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其机械力学行为对保证航空航天运载工具的正常运行、结构强度和寿命安全至关重要,对先进复合新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行为研究是新材料领域发展中的关键前沿问题,研发高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技术和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传统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基本是接触式测量方法,无法实现无损检测和高温环境测量,且为非全场测量方法,获得的都是单点数据,无法获取全场信息,因此有许多局限性,只能测量部分机械力学性能参数。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研发了基于数字散斑图像相关技术(dic)的高温材料全场无损测量技术和系统。

该技术基于三维机器视觉成像和数字散斑相关原理,通过比较变形前后物体表面的两幅图像来获得物体表面位移与应变信息,具有非接触、高精度测量,图像分辨率高、能测出全场各点的精确位移和变形的特点,无论对各向同性或异性材料处于弹性、塑性、粘弹塑性范围均能适用。可测量关键机械结构与部件的三维轮廓、材料与结构的全场变形与应变场分布,高温环境下的材料力学性能参数,满足机械制造、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先进材料力学性能测定与评价的需要。

关键技术指标:

(1)温度范围:常温~1800℃

(2)测量参数:全场变形、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特性等

(3)变形/位移分辨率:10μm(高温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8 超大景深三维测量显微镜 鉴于光学显微镜景深有限,不能测量和三维实时显示高度差超过光学景深的复杂三维结构物体,如微机电器件(mems)、生物组织结构等。本成果基于利用光学变焦原理,通过移动显微物镜的焦点位置,拍摄由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二维图像序列,通过聚焦评价和图像处理合成技术,扩展显微镜的景深,得到超大景深的三维立体图像,实现超大景深三维彩色实时显示和大深宽比微纳结构三维形貌的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 最大测量景深可达:23mm,

(2) 三维测量分辨率:100nm

(3) 物镜光学倍率可调:0.5x-100x

(4) 三维真彩色显示、三维数据建模与可视化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39 超光滑表面激光散射微缺陷检测 该成果基于偏振激光散射理论,通过高速激光线扫描技术结合自动对焦显微成像技术实现对超光滑光学表面(如玻璃、晶圆等)亚微米量级微观缺陷(如麻点、划痕、表面发雾和污渍等)的快速无损检测,尤其适用于大口径光学表面的微缺陷检测。该成果的缺陷检测灵敏度优于0.5 μm,检测效率大于480 mm2/s,可以实现被测表面缺陷的快速定位和自动显微成像,输出表面缺陷尺寸、数量和类型的统计信息,为超光滑表面元件的加工质量提供可靠的反馈,有助于提高元件的制作工艺。该技术目前已用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激光核聚变项目中。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0 单光谱ccd高温计 本科研成果主要是基于面阵ccd开发了一套高温场测量设备,测温范围为800~1200℃,测温误差≤±5℃。并对ccd单个像素响应的非均匀性以及光学系统的渐晕引起的温场测量畸变进行了有效校正。目前该成果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测量类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篇。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1 非接触式光学三维扫描仪 三维测量技术在三维建模、3d打印、机械手导引、模具制造、逆向工程、文物数字化与修复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基于三维视觉光学测量原理和结构光投影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光学三维拍照和三维扫描测量技术及仪器,如下:

(1) 条纹结构光投影手持式三维扫描仪

(2) 二值格雷码投影真彩色三维扫描仪

(3) 多频相移光栅投影真彩色三维扫描仪

(4) 散斑投影双目视觉三维扫描仪

主要技术指标:

(1)扫描点间距可达0.01mm,

(2)扫描精度可达±0.005mm,

(3)三维真彩色数据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2 高反射表面(镜面)三维轮形貌量技术及仪器 高反射表面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特性,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在各种产品中,用以提高产品的性能与品质,如汽车外壳的光滑表面、门窗玻璃、倒车镜、后视镜,手机曲面屏,平板玻璃、光学镜面等等,因此对此类高反射表面进行快速和高精度的三维形貌在线测量,是提高生产加工效率与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

本成果基于光栅投影三维测量与立体视觉三维测量原理,开发了一种高反射表面三维形貌在线测量技术,可用于测量各种光反射表面的三维形貌、镜面曲率、表面缺陷、平板玻璃平面度等三维几何参数。

主要技术指标达到:

(1) 最大测量范围:5000×5000mm

(2) 最高测量精度:0.1μm ~ 10μm

(3) 测量时间:毫秒~秒级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3 高温视频引伸 高温材料力学性能指标主要包括高温蠕变变形量、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韧度等。目前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却存在不足,如传统接触式引伸计难以用在温度超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测试环境中。鉴于光学测试方法具有非接触、高效、精确、便捷等优点,本成果研究与开发了一种基于图像特征跟踪和图像相关原理高温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和测量装置。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 测量力学参数:热膨胀系数、高温蠕变、泊松比、弹性模量、拉伸断裂等。

(2) 测量温度范围:常温到1500度

(3) 变形分辨率:由于1微米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4 激光散斑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散斑干涉无损检测系统对使用环境无苛刻要求,能对复合材料的微位移、应变、变形、缺陷等进行测量,且具有全场、非接触、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实时快速优点,能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缺陷检测、应变变形检测等,如航空航天飞行器和飞机机身、机翼控制面、游艇壳体、风力发电叶片及雷达罩等复合材料构件的分层、脱粘、假粘、皱折、裂纹、撞击损伤等缺陷的外场无损检测。该类检测仪器目前为美、德等少数国家垄断,价格昂贵(百万元),技术封锁,二次开发困难。团队研发的检测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轮机工程、先进制造、复合材料、汽车、新能源及电子等领域的测试中。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5 激光散斑无损检测技术及仪器 激光散斑无损检测技术与系统是以激光散斑作为被测物场变化信息的载体,利用干涉散斑场的相关条纹来检测被测物变化前后的相位变化,从而表征被测物体表面的位移场/变形和缺陷信息。该技术具有全场、非接触、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实时快速优点,能对复合材料的微位移、变形、应变、缺陷等进行测量,如航空航天飞行器和飞机机身、机翼控制面、游艇壳体、风力发电叶片及雷达罩等复合材料构件的分层、脱粘、假粘、皱折、裂纹、撞击损伤等缺陷的外场无损检测。该类检测仪器目前为美、德等少数国家垄断,价格昂贵(百万元),技术封锁,二次开发困难。

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与应用专项的支持下,我们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散斑无损检测技术与系统,与常规无损检测手段如射线、超声波、电磁和磁粉检测技术等相比,测量灵敏度高,达到激光波长级别;能进行全场检测,检测效率高;可实现实时处理,检测结果易于保存。成果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轮机工程、先进制造、复合材料、汽车、新能源及电子等领域的测试中。

关键技术指标:

1、被测材料种类:金属、碳纤维、蜂窝结构等各种复合材料;

2.测试加载环境:真空加载或热加载方式;

3.待测参数:表面变形与缺陷;

4.单次测量面积可达:1m×1m,测试灵敏度30nm。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6 用于机械手引导与定位的三维视觉传感器 视觉引导与定位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如机械手的抓取、放置、打孔、攻丝、拧螺钉、涂胶、分拣等,为了完成这类操作,对被操作物体二维或三维定位信息的获取是必要的。

针对机械手三维引导与定位应用,我们开发了两个系列的高速三维视觉传感器:

(1) 线扫描视觉传感器

(2) 散斑投影视觉传感器

(3) 条纹投影视觉传感器

可以集成在机械手末端,实现快速的三维测量,对物体的空间位置进行定位,引导与控制机械手动作。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 数据带宽1gbit/s

(2) 测量范围,深度方向:5-750mm,水平方向10-400mm,

(3) 测量分辨率:1μm-0.5mm

(4) 线性度可达:0.15%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7 6自由度精密测量系统 利用激光跟踪仪和高精度双轴倾角仪搭建6自由度精密测量系统,测角范围为±5°,测角精度为0.001°,位置精度为10μm 1ppm。6自由度精密测量系统可应用于大科学装置关键部件装配过程中位姿实时测量,如上海光源、east装置以及中国聚变实验对等。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8 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 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由3对关节串联而成,其具有灵活、便携、质量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造船、模具制造等过程中质量检测。依托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开发与应用》项目,成功研制出测量范围为1.2m~3.6m,测量精度为0.03mm~0.12mm的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并掌握整套生产工艺流程,建立了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完整精度保障体系。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49 伪八轴弧焊机器人 弧焊机器人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工业机器人,可以有效提高焊接质量。对于复杂工件,弧焊机器人一般配合变位机使用,即需要实现弧焊机器人和变位机的联动控制。但是国内很多厂家弧焊机器人与变位机无法联动,因而无法实现连续焊接,导致容易出现焊缝缺陷。

利用机器人路径方面的研究积累,实现了一种伪八轴弧焊机器人,即在不需八轴控制系统的条件下,通过分别控制机器人和变位机的运动轨迹及速度,实现了八轴弧焊机器人系统的焊接效果。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0 成形机床结构设计与精度控制一体化系统 本团队对大型数控折弯机、剪板机及各类专机进行了结构设计与精度分析,在总结已有的精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新的精度控制方法,从机械结构、数控系统、液压系统等多方面控制了机床的精度,为机床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1 单伺服驱动器 1kw以下,驱动轮毂伺服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直流无刷电机、直线电机、空心杯电机等。性价比高,伺服性能跟以色列elmo驱动器相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研发实力强,能为客户提供驱动控制一体化定制开发产品。系统的从电机、电磁场、仿真、软硬件实现、三闭环伺服,较全面掌握伺服驱动技术,并且利用国际最先进的mbd(model based design)的方法开发,扩展性能好,代码稳定可靠。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2 仿生手 仿生手,采用五个电机控制手指动作,通过cspace控制卡,5路pwm输出接口进行电机控制,五个手指可以独立运动,进行各种操作,同时可通过手机app进行遥控。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3 高性能齿轮传动理论 针对现代工业装备对齿轮系统在小型化、轻量化、减振降噪以及高功重比方面的迫切需求,开展齿轮设计理论、有限元仿真、动力学/nvh分析、齿轮加工检测与试验等研究;一、提出了一种新型齿轮——微线段齿轮(专利号:zl2004100656163.3),具有最小齿数少(可为3—4个齿)、尺寸小、传递效率高、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高的特点,目前已经形成一套从齿轮设计、理论分析到加工检测和试验研究的完整理论体系;二、以大重合度齿轮为对象,基于齿轮精度标准,利用先进偏差建模技术,结合齿轮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开展齿轮精度建模及其对系统动态性能影响研究,建立大重合度齿轮系统精度参数动态设计理论体系;三、充分利用塑料在减重、减振、降噪、自润滑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塑料-金属齿轮副传动理论研究,开发高性能塑料齿轮产品,为以塑代钢在传动领域产业化奠定理论基础;四、研究并掌握斜齿轮副 偏心质量块系统的振动机理,分析双质体惯性振动系统的共振特性,开发高性能直线振动系统。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4 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与制造 本团队完成了在充分了解工业机器人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对工业机器人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完成了6kg及25kg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制作了机器人实物,目前用于实验和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5 微线段齿轮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研发 针对目前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高强度、高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的发展需求,团队设计了一种高强度的微线段齿轮机器人关节减速器,该关节减速器具有如下特点:1、关节该减速器结构紧凑,较小的体积下具有高承载能力;2、关节减速器质量相对同等负载的rv减速器小约50%;3关节减速器拥有较好的传动精度及扭转刚度。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6 矿山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 为保证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使用,保证资源开采的有效性和开采效率,因此,新型矿山机械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本团队在确保开采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力求设计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机械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绿色设计、人机工程设计等多种科学设计方法,完成了各种钻机及低噪钻机的设计。促进了矿山产业的低碳环保及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7 汽车主动防侧倾系统 主动稳定杆系统能在车辆产生侧倾趋势时给车辆快速施加反侧倾力矩,防止车辆侧倾,大大减小车身侧倾角和侧倾角速度,提高乘坐舒适性,增大独立悬架的轮胎法向力,改善车轮与路面的附着状况等。目前,团队已开发出一套液压马达式主动防侧倾系统,主要工作包括:主动稳定杆的机械结构设计、液压系统设计、主动防侧倾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控制器设计及优化、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装有主动防侧倾系统的车身侧倾角比仅装有被动稳定杆的车身车身侧倾角显著减小。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8 双伺服驱动器 acs206低压双交流伺服驱动器是伺服电机、直流无刷电机、轮毂伺服电机、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采用stm32芯片作为主处理器,能实现以上电机的电流、速度、位置控制,控制接口灵活,可以选择支持模拟信号、485总线、can总线、rs232、pwm占空比等控制接口,伺服性能达到国外伺服驱动器的水平,体积形状可以定制。为用户提供一种高性价比、功能可以定制开发的伺服驱动、控制k8凯发欧洲杯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移动机器人、云台、小型自动化、电动代步车等产品中。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59 协作机器人及其一体化关节模组 协作机器人由控制系统、驱动器和一体化关节模组产品组成,采用直驱伺服电机 谐波减速器的驱动方式。其设计精巧、结构简洁、速度较低、安全性高、安装方便、动作灵活, 可广泛应用于拾取和放置、设备看护、包装码垛、加工作业、质量检测等领域。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0 直升机电动尾部减速器 电机-尾部减速器一体化作为直升机由传统的发动机提供动力转型到由电能提供动力的一种关键技术方案,具有高转速、高可靠性以及高可控性等优点。目前,我国对于电动尾部减速器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正处于技术研发。本团队已分别开发出一款针对某些无人机的电动尾部减速器(直流无刷电机配一级减速器)和针对某些直升机的电动尾部减速器(轴向永磁同步电机配一级减速器),通过一体化结构设计,可实现系统的功重比大于2.5kw/kg。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1 智能体感式电动助力机械手 该设备采用了高精度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结合智能传感器,实现自动平衡工件重力的作用,操作人员只需用很小的力,就能实现工件的精准定位、安装和搬运。智能体感式电动助力机械手是一种人机合作的特种作业机器人,在继承了机器人的强承载能力、高精度等特点的同时,又发挥了人的视觉、触觉、感觉、灵活性等特长。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2 轴类功能表面冷搓成形仿真系统 轴类功能表面冷搓过程作为高速冷塑性成形技术,其参数难以通过实验获得且目前仍缺少对于冷搓成形整个过程的详细分析。

本团队研究了一种轴类功能表面冷搓成型仿真系统,通过仿真可获得冷搓成形过程的多项参数。该研究实现了冷搓过程中的参数可观性,为冷搓工艺及相关装备的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3 组合夹具管理系统 本团队针对某企业夹具站内组合夹具的生产需求,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对组合夹具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设计。以系统需求分析为切入点,引入了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功能架构,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编码实现了组合夹具管理系统的功能,并通过黑盒测试方法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该组合夹具管理系统的研究全方位推广了组合夹具使用,降低了组合夹具的生产准备周期。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4 滚动轴承故障智能诊断仪 本成果为一种在线滚动轴承早期缺陷状态监测与诊断装置。它结合智能传感技术、信息处理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与智能诊断技术,对轴承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在线处理,自动进行早期故障特征提取与故障预测诊断,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该成可用于高铁轮对轴承、高速运转传动机构、汽车变速箱、行星减速器、机器人关节驱动等机构的轴承在线故障诊断。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5 制冷设备管路疲劳可靠性分析评估及其动力学优化设计 制冷设备管路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来自压缩机等载荷激励的作用,特别是变频制冷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载荷激励复杂多变,管路系统的可靠性设计面临较大挑战,一次设计成功率较低,已经成为制冷设备产品研发中影响产品开发进度的技术瓶颈之一。为此,本项目在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支持下,围绕复杂工况下制冷设备压缩机-管路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技术、基于虚拟样机的可靠性分析评价及动力学优化设计等为主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本项目解决了复杂工况下压缩机载荷激励辨识、管路振动分析及可靠性评价、管路失效机制分析及其预防、动力学性能约束下的管路结构优化设计等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一次设计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在确保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管路系统的材料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了《空调器配管设计与整改技术规范》、《空调器配管可靠性测试评价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开发了多个专用分析软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制冷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相关技术成果已在格力、美的、奥克斯、扬子、春兰等企业推广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6 复杂作业工况下的车辆零部件可靠性评价及失效预防关键技术     车辆零部件可靠性分析及优化一直是车辆行业产品设计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国内车辆工况使用条件差异较大,车辆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难以形成统一量化的载荷工况标准;此外,复杂作业工况下整车载荷相对容易获得,但是如何分解到零部件承受的载荷则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传统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很难满足当前复杂作业工况下车辆零部件可靠性目标要求。

本项目提出了复杂作业工况下车辆整车——>系统——>总成——>零部件的载荷逐层分解技术,解决了考虑车速变化时的随机路面载荷谱输入计算分析方法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考虑热负荷的零部件热-结构耦合动力学分析方法,从而实现了复杂作业工况下车辆零部件可靠性的定量评价。

本项目成果可用于各种循环工况、强化路面等复杂工况作用下的车辆零部件的可靠性分析评估、失效机理分析及预防。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7 车辆传动系统传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技术 由离合器、变速器、主减速器、差速器、传动轴等组成的传动系是车辆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动效率对于整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等综合性能影响很大。本项目通过试验测试及动力学分析,系统分析了离合器摩擦特性相关的功率损失、变速器齿轮传动功率损失、轴承功率损失、搅油功率损失、油封轴套功率损失等,建立了传动系各环节的功率损失分析模型,对不同转矩、转速、润滑油、齿轮结构参数等因素对于传动系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本项目可以根据车辆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修改策略,以提升车辆传动效率。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专用的车辆传动系效率分析及优化系统软件平台,为车辆传动效率提升提供了一个科学高效的分析工具。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明确车辆产品开发中影响传动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提供有效的技术提升策略,从而提升车辆的综合性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关成果已经在企业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8 制冷设备异常振动噪音识别分析及预防技术 制冷设备的振动噪音是消费者最关注的技术指标之一,并且也是制冷设备差异化竞争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其中,像制冷设备常见的低频“嗡嗡”异响等异常振动噪音问题是较为严重的产品质量缺陷,由此带来的扰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制冷设备行业需要解决的一个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本项目基于现代声振测试分析手段,对制冷设备异常振动噪音的故障识别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异常振动噪音故障识别分析工作流程。并结合cae分析对制冷设备异常振动噪音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各类常见制冷设备异常振动噪音现象的发生机理,分别从压缩机、管路、钣金件、隔振系统、风机风道等结构优化的角度提出了制冷设备异常振动噪音的控制策略。该成果获得知识产权多项,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本项目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在多家行业骨干企业产品开发中得到应用,产品的异常振动噪音得到有效抑制,声品质显著改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69 车辆动力传动系nvh性能分析评价及优化关键技术 nvh是反映车辆综合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消费者选购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车辆nvh分析与控制已经成为当前国内车辆制造企业产品研发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动力传动系统nvh性能是影响整车振动噪声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提升整车nvh性能的关键。

本项目通过实验测试与仿真分析相结合,在动力传动系扭振系统建模分析、动力总成输出特性评价及控制策略、双质量飞轮匹配设计及优化、离合器扭转减振器动特性参数设计依据及优化方法、传动系敲齿现象识别及其预防、传动轴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及优化、动力吸振器设计方法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建立起了适应正向产品设计开发流程的动力传动系nvh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工作流程,为改善整车的nvh性能,化解投诉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70 面向正向设计流程的车辆操纵性能分析评价及优化技术 车辆的操纵性能分析评价是当前车辆产品正向设计研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车辆操纵性能影响因素多,如人们一直较为关注的悬架、转向、轮胎等总成结构动力学特性等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多连杆悬架的应用对其操纵稳定性分析具有较大挑战性。此外,在考虑到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大变形时,衬套动特性、结构件的柔性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本项目对轮胎动力学模型参数辨识、车辆悬架系统的弹性运动学建模分析、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评价等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攻关,实现了考虑构件弹性的悬架弹性运动学分析评价、刚柔耦合的整车操纵系统动力学分析、基于整车操纵稳定性评价的悬架系统结构参数匹配设计可行域分析、悬架系统衬套等参数匹配设计方法等,形成了《多连杆悬架系统匹配设计分析工作流程》等技术规范,掌握了面向正向设计开发流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分析评价及优化设计关键技术。

本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消除车辆产品研发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操纵稳定性问题隐患,取得多项知识产权,相关成果已经在多家企业产品研发中应用,获合肥市科学技术奖1项。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71 车辆转向轮摆振动力学机理及其干预策略 转向轮摆振是车辆较为常见的一种质量缺陷,对于车辆操纵稳定性、舒适性和行车安全等形成威胁。引发转向轮摆振的因素很多,准确识别转向轮摆振发生机理并采取有效措施是车辆制造企业力图掌握的关键技术。

本项目自2006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对车辆转向轮摆振动力学机理及干预策略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掌握了轮胎动力学特性参数辨识、悬架及转向系统动力学参数匹配、转向系机构参数、转向轮定位参数、转向系机构间隙等因素对车辆转向轮摆振响应的影响机制。

本项目可以实现对车辆转向轮摆振故障的机理分析,并从轮胎、转向系、悬架系统结构参数等角度提出了抑制车辆转向轮摆振的技术措施。基于相关工作自行开发了车辆转向轮摆振分析评价系统软件平台,为车辆转向轮摆振的分析评估及改进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本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部分研究成果获得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十佳”优秀结题项目奖。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72 变速器可靠性分析评估及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变速器载荷工况条件恶劣且复杂多变,传统的可靠性设计手段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应用条件下的变速器可靠性设计。其疲劳可靠性分析评价有较大难度;同时,变速器作为最重要的底盘总成之一,常规可靠性验证手段下的验证周期通常会很长,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产品研发进度的要求。因此,对于复杂工况下的变速器可靠性分析评价及加速寿命试验方法是当前变速器产品研发中重点关注的技术内容之一,对提升整车品质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构建了面向手动变速器总成的可靠性技术指标分解体系,探讨了齿轮轴系、同步器等关键零部件失效发展规律及其疲劳寿命分析评价方法,考察了影响其疲劳寿命的关键因素。掌握了台架试验及试验场工况下的变速器齿轮轴系载荷测试、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以及疲劳强化系数核算等工作方法及一般流程,提出了基于台架试验工况的变速器齿轮轴系加速寿命载荷谱编制方法,可以实现基于台架试验工况的加速寿命试验,从而大大缩短变速器总成的疲劳可靠性验证周期,为变速器总成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关成果已经在江淮汽车等企业应用。

本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在江淮汽车等企业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73 现场太阳能电池阵列特性测试仪 对于太阳能电池阵列,环境温度、日照强度、运行时间等因素会导致理论设计合理的光伏系统,在实际运行时发电量与设计要求误差较大,太阳能电池阵列特性曲线测试仪可以实现对现场光伏阵列进行特性测试,估算当前发电最大功率和预估各种条件下的发电特性,实现对光伏电站阵列的故障诊断和对光伏电站运行效益的评估。该仪器是光伏电站测试的必备工具之一。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74 无刷双馈电机驱动技术 无双双馈电机是由绕线式异步电机逐步演化而来,由于其没有滑环接触,其具有高可靠性,非常适合风力发电、电机调速工业节能等场合,大大减少维护工作量和节约电能。无刷双馈电机的数学模型较为复杂,驱动控制较为困难,近年来也是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经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电机的无位置矢量控制调速 、变速恒频发电等控制,可以实现各种场合用户的控制需要。 合肥工业大学 装备制造
75 一种家具制造用雕刻设备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家具制造用雕刻设备,本项目在对家具进行雕刻时,雕刻头在进给方向上以间歇的方式向前进给雕刻,且相邻的停顿的间歇时间之间以均速的方式进给一定距离;该距离为雕刻头的径向最外侧的切削刀刃的旋转半径;且在n个连续的间歇周期内,至少有两个停顿的间歇时间内所述雕刻头对待雕刻家具板的雕刻压力和/或雕刻速率不同;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可有效的防止连续进给而使得雕刻槽的槽壁出现板材毛疵而导致槽壁坑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雕刻性能,而且可以在槽底生成一些微小的不平凸起,提高喷漆的附着力,保证后续的家具效果。 黄山学院 装备制造
76 一种智能烹饪机器人及智能烹饪方法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智能烹饪机器人及智能烹饪方法,控制第一控制钮对调味盛装盒中各个对应调味品的添加量与添加时间进行控制;从控制板内置数据库里获取两个连续调味品的添加量数据,将两帧调味品的添加量数据按时间顺序分别标记为i1和i2;以i1和i2为最底层分别构造调味品的添加量数据金字塔和得到大位移光流估计结果,即对应调味品的添加量;通过第二控制钮选择烹饪方式,控制机器人进行烹饪运行。本项目结合了机器人与人类烹饪的各个智慧,既实现了人类在烹饪中的经验,又实现了烹饪的自动化过程。 黄山学院 装备制造
77 一种用于智能烹饪机的颠炒运动装置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烹饪机的颠炒运动装置,包括方形框,方形框为内部中空的方管制成,方形框的左右两侧中间均固定安装横杆,两根横杆对称设置,方形框后侧设有竖向的安装板,安装板与方形框的后侧面平行,横杆的外端均套装矩形框,横杆侧面与对应的矩形框内圈接触配合,横杆能沿对应的矩形框内圈上下移动,矩形框的后侧与安装板前侧之间均通过横向的电动伸缩杆固定连接,方形框的左右两端底部均固定安装两根竖杆。本项目可以通过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墙壁上,占空间小,酒店与普通家庭的厨房内均可安装使用,本项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耗能小,噪音低,容易保养,不易出现故障。燃气灶置于锅体下方,方形框通过四根横轴进行支撑。 黄山学院 装备制造
78 一种智能烹饪装置的固体物料投料装置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智能烹饪装置的固体物料投料装置,包括安装板,安装板左端上部固定安装竖板,竖板右侧固定安装切菜板,竖板的上端上部设有横板,横板左端的前后两侧与竖板上端的前后两侧均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固定连接,横板底部固定安装左右方向的第一滑轨,第一滑轨底部配合安装自带动力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底部设有竖向的伸缩轴,伸缩轴的固定杆的上端与第一滑块底部固定连接。在烹饪的不同时间段内可以依次投入不同腔体内的需要投入的固体物料,实现固体物料按照正确顺序的自动投入工作,通过本项目可以实现固体物料的自动切割与自动投入烹饪装置,有利于智能化烹饪的发展。 黄山学院 装备制造
79 一种模拟猛火爆炒烹饪方式的机械炒菜装置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模拟猛火爆炒烹饪方式的机械炒菜装置,包括盒体,盒体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板的一侧,连接板的另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同样的盒体的一侧,盒体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竖管的上端,竖管分别与对应的盒体内部相通,且竖管均与外界相通,盒体的顶面外侧分别开设透槽,透槽分别与对应的盒体内部相通,盒体的顶面分别开设通孔,通孔均位于两个透槽之间,通孔分别与对应的竖管的中心线共线,盒体的顶面分别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安装转盘。通过本装置炒出的菜口味更加均匀,能够提高烹饪效率从而满足大规模饭店或食堂的大需求量要求,大幅度减少甚至杜绝劳动力成本投入,从而节约成本。 黄山学院 装备制造
80  一种可均匀翻转且烹饪多样化的烹饪装置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可均匀翻转且烹饪多样化的烹饪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为内部中空的圆形盒体结构,底座顶部中间固定安装竖管,竖管上端固定安装灶,竖管上靠近下端处套装套筒,套筒与竖管之间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套筒外周固定安装四根均匀分布的横杆,相邻的两根横杆相互垂直,横杆的外端处均设有竖向的第一活塞管,第一活塞管下端侧部与对应的横杆外端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管上端均固定安装盒体,盒体下端面中间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活塞管中心线同轴,第一活塞管上端内部配合安装第一活塞柱。本项目可以模拟烹饪时的翻炒动作,结构简单巧妙,锅的直径较大,可以有效的提高烹饪效率。 黄山学院 装备制造
81 有机二维高分子材料 发展了基于溶液中自由基聚合的高效二维高分子合成方法,可以高效的制备具有单分子厚度,具有自剥离性能的有机二维高分子材料,在生物材料、能源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安徽大学 新材料
82 pvc用水滑石类钙/锌热稳定剂 电线电缆用软质聚氯乙烯塑料( 以下简称 pvc电缆料) 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电性能,并且综合成本低,多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钙锌稳定剂外观主要呈白色粉状、片状、膏状,其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毒pvc稳定剂,常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器械,电线电缆料等;它不但可以取代铅镉盐类等有毒稳定剂,而且具有相当好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透明性及着色力。本项目开发了一种pvc用水滑石类钙/锌/铝热稳定剂,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改变层状双氢氧化物片层与层间的钙/锌/铝以及有机改性剂的比例,达到提高pvc树脂热稳定性的效果。目前项目小试已经获得成功。 安徽大学 新材料
83 一种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 该无卤膨胀型阻燃剂是一种以氮-磷为主要阻燃元素的环境友好型阻燃剂,其阻燃机理是遇热膨胀,在被阻燃的聚合物表面产生一层有一定强度、有一定厚度的致密的多孔泡沫炭层,从而隔绝空气并阻止热量往聚合物内层传导和抑制气体扩散效果品。 安徽大学 新材料
84 年产5000吨聚偏二氯乙烯胶乳 pvdc高阻隔材料是目前塑料产品中对氧、水汽等气体阻隔性能最优、化学稳定性最好、绿色环保的产品,且具有低温热封、安全无毒等性能。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纸餐具以及对氧、水汽阻隔要求很高的精密仪器、军工材料的包装。pvdc高阻隔胶乳、树脂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道化学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吴羽、德国巴斯夫、比利时索维尔公司纷纷形成规模生产。pvdc高阻隔性胶乳既可以适用于塑料薄膜上涂布,又适用于纸上涂布、铝箔上涂布和塑料硬片上涂布,成膜后具有优越的低温热封性能。 安徽大学 新材料
85 耐热型sio2/ps中空聚合物微球 本产品采用双原位细乳液工艺制备,是一种形貌新颖,耐热性好的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制备工艺简单,单分散性好。由于中空聚合物微球具有密度低、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好、具有表面渗透能力以及聚合物与空气间的折光指数差带来的出色的遮盖性能,使它可作为聚合物遮盖性颜料、防紫外线添加剂和手感改性剂,还可以作为低密度添加剂、隔热材料和吸音材料的添加剂等应用功能性涂料。广泛用于涂料、油墨化妆品和造纸工业。  安徽大学 新材料
86 纳微米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化学镀镍磷合金技术 纳微米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具有自润滑,防粘连,耐腐蚀,耐磨损等性能。为解决氯丁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醇橡胶等制品加工过程中,因模具被腐蚀导致制品不合格,或制品粘连模具引起脱模困难而开发的专用技术。化学镀技术是利用氧化剂、还原剂溶液的自催化反应,使工件表面获得镀层。化学镀镀层精度高(可精确控制到微米级),镀层均匀,工件施镀后镀件一次成型。对型状复杂工件,如:腔体、深孔、管件、沟槽、拐角、夹缝等都能获得满意镀层。图1是纳微米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的模具照片。图2是氯丁橡胶制品连续生产10个班次后的模具照片(型腔表面有少许胶料模脏)。图3是氯丁橡胶制品连续生产10个班次后模具型腔表面清洗去污后照片,模具经清洗后仍可继续生产氯丁橡胶制品。  安徽大学 新材料
87 改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水性阻尼涂料 改性水性阻尼涂料是由超支化改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ipn乳液加入适量填料及辅助材料配置而成的,是一种可涂覆在各种金属板状结构表面上,具有减振、绝热和一定密封性能的特种涂料,可广泛地用于铁路机车、客车、汽车、轮船、家用电器、风机等的减振降噪,具有优良的阻尼和消音效果。一般直接涂敷在金属板表面上,也可与环氧类底漆配合使用。施工时应充分搅匀、多次涂刷,每次不宜过厚,等干透后再涂第二层。  安徽大学 新材料
88 二氧化碳高效共聚制备聚碳酸酯 二氧化碳是一种廉价、低毒、资源丰富的可用于有机合成的理想原料。由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共聚合成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本项目采用金属salen 型催化剂催化co2与环氧化物共聚制备聚碳酸酯。 安徽大学 新材料
89 年产3000吨涂布型高阻隔薄膜 涂布型高阻隔薄膜是以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et(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a(双向拉伸尼龙薄膜)、pvc(聚氯乙烯片材)、pe(无定向拉伸聚乙烯薄膜)、cpp(无定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纸等为基材,采用专用涂布设备单面或双面涂布pvdc胶乳(聚偏二氯乙烯水溶性乳液),经加工后在基材上形成无色透明结晶层。pvdc涂布薄膜是目前最理想的透明高阻隔包装材料。 安徽大学 新材料
90 环保型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目前聚氨酯胶粘剂以溶剂型为主。有机溶剂易燃易爆、易挥发、气味大、使用时造成空气污染,具有或多或少的毒性。水性聚氨酯以水为基本介质,具有不燃、气味小、不污染环境、节能、操作加工方便等优点,已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安徽大学 新材料
91 300t/a耐蒸煮复合膜用聚氨酯胶粘剂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快餐业和方便食品的兴起,复合薄膜软包装袋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日趋普遍。尤其是食品蒸煮袋(又叫软罐头)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蒸煮袋复合薄膜必须使用性能更优良的蒸煮级聚氨酯胶粘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依靠进口。我校研制的ah-9810芳香族聚氨酯蒸煮胶和ah-9820脂肪族聚氨酯蒸煮胶,能经受121℃/40mim的高温蒸煮,具有粘接强度高,耐蒸煮的特性。 安徽大学 新材料
92 300t/a塑塑复合用聚氨酯胶粘剂(75%) 软包装复合材料由于其包装卫生,使用方便、气密性和遮光性好、防水防潮性能优异以及新颖美观、成本低廉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包装,如包装各种点心糖果、饮料、茶叶、榨菜、奶粉以及焖炖食品等。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使用要求,复合材料通常由2~5层组成,常用材料有pe、opp、pet、ony和铝箔等。生产复合薄膜的工艺以干式复合居多,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建起了600多条复合薄膜生产线,其聚氨酯干式复合胶粘剂的使用量超过了1万吨/年。我校研制的塑塑复合用聚氨酯胶粘剂,具有高强度、耐煮沸和优秀的耐内容物性,适用于高、中、低速干式复合机的复合。 安徽大学 新材料
93 水性光敏聚氨酯皮革涂饰剂 通过在聚氨酯大分子主链上引入适当的光敏基团,并加入适当的光引发剂,使之在一定的紫外光照射下,进行辐射交联固化,得到综合性能特别是耐水、耐溶剂性能优良的涂饰材料,可以用于牛、羊、猪等革用涂饰剂。产品综合性能优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经用户试用表明,产品涂饰剂使用性能好,避免了使用有毒化学交联剂所产生的污染。固化后的成品革耐干湿擦、耐溶剂等性能优良。是现在普遍使用的溶剂皮革顶层涂饰剂和光亮剂理想的替代产品。 安徽大学 新材料
94 1000t/a聚氯乙烯塑料改质剂 本技术为国内首创。聚氯乙烯(pvc)塑料改质剂产品为白色细粉状,生产时直接加入制品的原料中,加入量根据产品不同为10%-20%。可在原设备、工艺、配方三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生产每吨塑料制品既可节约成本200—300元,又能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系列有:1、用于生产管材、型材的改质剂为s型;2、用于生产电线、电缆等制品的改质剂为w型;3、用于生产桶、盆、柜等制品的改质剂为z型。 安徽大学 新材料
95 300t/a高级聚氨酯水晶耐磨漆 高级聚氨酯水晶耐磨漆属单组分湿固化型,该漆具有特强的耐磨性和优异的耐热防腐蚀性能,漆膜光亮丰满,坚硬耐磨,耐酸碱,耐烟烫,不需打蜡等特性,附着力强,施工方便。 安徽大学 新材料
96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石化/日化及环境修复应用 我国人均年消费1.3 kg化学表面活性剂,为日本和北美的1/3,我国潜在年需求量超300万吨,因此采用绿色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替代化学表面活性剂迫在眉睫。

浙大团队主要从事细胞组织工程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及应用研究。在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方向,采用细菌在优化设计的反应器中高表达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并将它用于生物农药、绿色农药助剂、储油罐罐底油泥的原油回收、污油破乳和油泥处理等。在细胞组织工程方面,主要开展动物或人器官(肝、肾和小肠等)细胞的三维组织工程反应器设计与构建,高表达其体内器官功能,并发展其成为可替代体内器官的组织工程反应器,或将其微型化后成为可预测体内药物代谢和毒性的新药体外评价平台。

浙江大学 新材料
97 基于丝蛋白基的天然化妆品  “蚕丝蛋白增值关键技术”项目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蚕丝蛋白相关专利达37项,发表论文50余篇。 浙江大学 新材料
98 超高精度分子辨识天然活性同系物的萃取分离技术 浙江大学团队在深入研究羊毛脂的加工利用过程中发现,一种名为2,4-去氢胆固醇的物质,可作为制备活性维生素d3的新原料。但是,2,4-去氢胆固醇与十余种甾类同系物共存,它们之间分子结构相似,要将两者分离非常困难。经过科研攻关和潜心研究,最终团队研发了一系列针对天然活性同系物提取、辨识、分离新技术,采用弱极性甾类同系物分子辨识萃取分离关键技术、低乳化分子辨识分离关键技术、萃取剂多位点协同技术,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落后,走出了一条国产自主创新的道路。    浙江大学 新材料
99 一种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发和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一种有高表面活性的物质,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毒或低毒等特性,因此将成为替代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之一。甘露糖赤藓糖醇脂(mels)是一种糖脂类的生物表面活性剂,mels不仅具有良好的乳化性、生物降解性、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等,还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理活性和医药价值,可应用于环保、食品、化妆品、医药等。如:mel-a型化合物在较低浓度下作用于b16黑色素瘤细胞,对其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分化,促使细胞黑色素释放。

本项目研发的技术通过生产菌株的特殊改造和高通量筛选,获得生产水平较高的突变株,并经过培养条件的营养组成的系统优化,获得适于产业化生产的发酵条件(产量达到100 g/l,发酵7天)。同时完成了该糖脂的在线随程提取和发酵技术组合(粗提方法简单快捷),还完成了产品的快速分离、纯化和特性(乳化特性、表面活性特性、生物学活性等)分析。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0 己内酰胺生产第三代关键技术研究 己内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绝大部分用于生产聚酰胺,国内约90%的己内酰胺用于生产纤维(即卡普隆),10%用于制造齿轮、轴承、管材、医疗器械和电气、绝缘材料等塑料,在国外后者的比例更高。目前,工业生产方法中主要有肟法、甲苯法、光亚硝化法、苯酚法等,其中超过90%的己内酰胺生产工艺都需要经过环己酮肟贝克曼重排。

相比于传统工艺来说,己内酰胺生产第三代关键技术在各方面都大大提高了工艺水平。传统的液相贝克曼重排以发烟硫酸作为溶剂和催化剂反应,特点是工业化时间长、技术成熟、产品质量稳定但缺点是反应条件苛刻、发烟硫酸具有毒性、对管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后难以处理、得到的副产物硫酸铵量大且经济价值低等。浙江大学团队重点开展的关于己内酰胺第三代关键技术-液相贝克曼重排绿色催化工艺的研究着重在无硫铵化、绿色化和环境友好等方面进行突破,解决了传统工艺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一重大缺陷。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1 太阳能热在城市建设中的提前规划技术 太阳光普照大地,没有地域的限制,无论陆地或海洋,无论高山或岛屿,都处处皆有,可直接开发和利用,便于采集,且无须开采和运输。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能源之一。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吨煤,其总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区域能源供应,在适合安装太阳能的建筑群中规划跨季蓄热的太阳能能源站,解决区域热水和供暖的需求,既可以发挥系统的规模化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又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2 电除尘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着脱硫脱硝环保措施的实施,来源更为广泛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恶臭气体、空气中微生物及其病毒等逐渐成为工作的重点。种类繁多的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有毒、有害的有机废气不仅直接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有破坏臭氧层和产生温室效应的能力。工业源排放的 vocs 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具有排放强度大、浓度高、污染物种类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对局部空气质量的影响明显。工业源 vocs 排放严重的行业包括石油化工、包装印刷、医药化工、化学化工、塑料橡胶等。voc处理技术分为回收技术与销毁技术,等离子体破坏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销毁技术。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3 速生木材快速强化、染色和浸香等综合改性技术及产业化 浙大团队能够在保留木材年轮等结构的条件下,使0.3-0.5密度的人工林木材(杨木、桐木等)强化至0.9-1.1以上(目前最高数据为1.67,但如何稳定获得产品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均匀地染色,添加所需要的香味。用纯物理技术快速地让速生木达到高端红木的密度、强度、颜色、香味等各项特性。采用静流体超高压技术所生产的强化木是整体强化,强化后内外强度均匀,并且二次切割加工不受限,另一方面使强化后的产品内应力极低,强化后不回弹,强化品质极高。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4 fdn(馥多能)在肉鸡及蛋鸡养殖中的应用  馥多能(fdn)的主要功效成分为一系列甘油脂肪酸酯,以α-单甘油月桂酸酯(gml)为主,该成分天然存在于人乳中,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无毒、多功能食品添加剂,被美国fda批准为gras(一般公认安全)类食品添加剂。具有优良的乳化功能、广谱抑菌和抗病毒活性。在2013年农业部发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甘油脂肪酸酯被列入粘结剂、抗结块剂、稳定剂。

馥多能(fdn)是浙江大学研究团队20年的研究成果,已申报国家技术发明专利。馥多能(fdn)是由功能不同的系列脂肪酸甘油酯复配而成,完全符合饲料添加剂使用规定。

安全,高效,多功能(改善肉蛋品质、抵抗病毒、降低料肉蛋比、高效抑菌)。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5 食品热力杀菌智慧节能系统及装备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对方便、营养、快捷的预制包装食品需求快速增长。预制包装食品是国家应急、野外、军需、救灾、航空航天的必须食品。虽然hhp、pef等冷杀菌工艺逐渐商业化应用,但是热力杀菌由于其有效性、方便性等优势,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杀菌方法。

浙大团队采用实验手段和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过程优化与控制的技术与装备改善,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热力杀菌不足或者杀菌过度的情况。杀菌工艺的优化以及杀菌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优化效率和精度,使得食品更加安全。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6 纳米功能碳溶胶技术及农业领域应用 功能性纳米碳溶胶本身不是一种植物养分,但能够体现出“植物保健品”的功效。微量添加于植物养分中,可明显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促进光合作用。植物表现出:早发快长、产量提高、抗逆性提高。过去10年,纳米碳溶胶的农业大田示范已涵盖国内20多个省份,涉及50多种农作物,均体现出明显增产和品质提升效果。本项目团队研发的功能碳溶胶只含有碳氢氧氮元素,溶胶态无沉降,无味。原材料绿色环保,仅采用石墨、水、天然无极添加剂,生产过程无废气及工业废弃物。采用模块化生产装备,易于提升产能。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7 高性能锂硫电池技术 锂硫电池是以金属锂为负极、单质硫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理论容量为1675 mah/g,理论能量密度高达2600 wh/kg,实际可实现的能量密度为500 wh/kg,并且单质硫对环境友好,成本低,储量大,符合电动汽车、空间技术和国防装备等领域对动力电池的需求。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8 高效pm2.5阻挡纱窗开发及产业化  浙大团队研发了一种具有pm2.5阻挡功能的纱窗,其制作方法是制备氧化适宜的纤维素混合溶液,将纤维素混合溶液进行稀释,然后通过过滤辅助凝胶化成膜的方法在基底上得到纤维多孔薄膜;将制备得到的纤维多孔薄膜倒扣在装有pdms溶液的培养皿顶端上,纤维多孔薄膜和pdms溶液不接触,置于烘箱中,升温至50℃后加热4h,得到表面疏水的纤维多孔薄膜;以表面疏水的纤维多孔薄膜作为纱窗上的用于阻挡pm2.5的阻挡层,进而制造获得具有阻挡pm2.5透光及透气的纱窗。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09 锂电池硅基负极材料 浙江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发现硅基负极材料中,当硅的尺度小到一定程度后,硅体积效应的影响就可以相对减小,且小颗粒的硅配以相应的分散技术,容易为硅颗粒预留足够的膨胀空间,因此硅的纳米化被认为是解决硅基负极材体积效应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采用镁热还原法、模板法以及碳包覆等方法,生产出硅纳米硅材料。结果表明,碳包覆后的硅纳米硅材料样品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100周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达到3654mah/g远大于石墨类碳负极材料,直至350周循环没有容量损失,库仑效率在99%以上。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10 中空纤维膜在污水处理的应用 工业污染防治是我国水污染防治体系中六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团队开发了中空纤维膜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膜萃取法突破了传统液液萃取对流量和密度差的限制;膜接触器线性填装,易于设备整体放大化;通过膜接触器串联,能够实现萃取-反萃同级操作,提升了整体运行效率;通过传质特性分析,可实现传质工过程的预测和优化设计。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11 混凝土3d打印技术 浙大团队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及其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新型材料与结构、3d打印智能建造技术、新型修复材料与在役结构修复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在混凝土3d打印技术上在打印设备开发、打印材料研究、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以及规范与标准编制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开发出三代3d打印机设备以及两代混凝土打印材料,均已部分应用于实际生产。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12 高性能无机防腐涂料 本团队研发的高性能防腐涂层是一种无机陶瓷材料,是以硅氧化物为基体,加入粘结剂、助熔剂制备的粉末。可通过浸渍、静电喷涂、热喷涂等多种方法涂覆在需要保护的金属表面。在500-550℃的条件下烧结形成致密、带有瓷釉光泽的活性涂层,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耐候性,施工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已成功开展中试生产。 浙江大学 新材料
113 抗水解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及应用技术 本项目产品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由丙烯酰胺、阳离子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以及抗水解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制备得到,与常规阳离子产品相比,具有抗水解能力强,耐稀释耐高ph值特点,对疏水集团的颗粒的结合能力强于常规阳离子产品,因此具有更优的絮凝效果,产品絮凝效果达到或超过巴斯夫、爱森等国外公司产品。产品相对分子质量1.0×106-1.2×107系列化,阳离子度5%-60%系列化。其适用于市政、造纸、印染、食品、建筑、冶金、选矿、油田与发酵等行业以胶体或悬浮颗粒为主要污染物的废污水、污淤泥絮凝处理。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新材料
114 腈纶溶剂净化成套技术与工业应用 本项成果以凝胶色谱分离技术取代d301树脂离子交换技术,用于预处理腈纶溶剂回收装置产生的废水,设计并建成了处理能力3m3/h的工业化装置,硫氰酸钠的回收率为99.5%,除杂率为91.6%,色度脱除率为90.2%;开发了以活性炭取代硅藻土的吸附分离技术,设计并建成了处理能力200m3/h的工业化装置,铁离子的除去率达到了72.4%,硫氰酸钠的回收率稳定在99.0以上,显著降低了腈纶纺丝溶剂中铁离子等杂质的含量和色度;通过膜净化与柱分离,克服了现行氰化物和硫化物标准方法的单一检测、化学检测、基体干扰和高酸度、时间长的不足,简化了浓度差异大的目标物检测过程。 安庆师范大学 新材料
115 高性能集成电路封装功能材料 伴随集成电路高度集成化、布线微细化、芯片大型化、大功率、高精度、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以5g通讯、汽车电子等领域对电子封装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功能需求。近年来,本团队面向集成电路封装领域,开发出了高导热封装基板材料、导热聚酰亚胺薄膜、导热吸波一体化的塑封材料、粒径精细调控的微球封装材料等多类类高性能电子封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5g通讯、高功率微波器件、微系统组件、超级计算机芯片、新型显示等领域。有望解决发达国家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满足航空航天、5g通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一代装备对高性能电子封装材料的迫切需求。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新材料
116 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荧光材料与道路照明产品研发及应用 该项目针对低功耗、轻型化、小型化、强光闪烁照明应用需求,采用超高亮度小颗粒荧光粉与荧光薄膜制备技术、蓝宝石图形化复合衬底技术、倒装芯片工艺led 封装技术与微型器件热电分离技术的系统集成,并研制了新型芯片级led 器件。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新材料
117 高性能双极膜制备及应用 团队突破国外双极膜技术垄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双极膜材料及流延 催化层喷涂一次性成型制备工艺,建成5万平方/年产能的膜生产线,膜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旗舰产品水平。专利技术获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于2020年以无形资产评估1026万元作价入股实施成果转化。团队基于膜产品开发出双极膜电渗析装备及应用技术,已在有机酸清洁生产、煤化工和石化行业无机盐资源化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新材料
118 高性能高通量抗污反渗透膜制备技术 围绕着铸膜、涂膜、抗菌改 性、抗污改性系统和关键工艺控制装置,开展技术、材料、工艺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的 研究,全面提升产品性能,研发强抗污、抗菌、高通量的功能型 ro 反渗透膜,主要指标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安徽建筑大学 新材料
119 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开发与产业化 锂电池为消费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开发和应用是锂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硅负极相比石墨负极具有更高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采用硅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可以提升8%以上,体积能量密度可以提升10%以上。因此硅负极材料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本创业团队结合多年研究经验,以改性氧化亚硅为基础,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的负极材料,在保证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循环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我们的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产品处于中试阶段。通过精细设计,氧化亚硅性能优良、结构稳定,生产中间过程工艺优化控制创新,掌握了最佳工艺条件,在成本和性能方面具有双重优势。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20 均相离子膜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发明了多硅共聚物离子膜制备技术、溴化-胺化离子膜制备技术、无溶剂原位聚合离子膜制备技术及板式(电)渗析膜组件制备技术,实现了离子膜的高性能化和系列化开发,避免了传统离子膜制备中氯甲醚、氯磺酸和大量溶剂的使用,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均相离子膜制备及应用技术,打破了发达国家技术和价格垄断。项目开辟了我国离子膜技术在含酸/碱/盐工业料液分离纯化应用新领域,应用涉及化工、湿法冶金、电子刻蚀、稀土、食品、生化、化纤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新材料
121 一种聚氨酯基黑色高分子染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制备的聚氨酯基黑色高分子染料,是将小分子黑色染料接入聚氨酯链中,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小分子黑色染料在聚氨酯链中的含量,实现染料量的可控。适应不同染色工艺要求。可与其他染料拼混配色,适用于色谱很宽的多种色泽染色。 安徽建筑大学 新材料
122 tpee/tpu/ptfe复合电缆材料及制备方法 所述的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为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所述的ptfe为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本发明的复合电缆材料在达到ul94v?0等级的同时具有比较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油好、高耐磨性、耐老化性能好、耐高/低温性能强、耐化学溶剂性能好,回弹力佳,韧性和强度也很强。 安徽建筑大学 新材料
123 生物基长碳链尼龙及其高性能纤维制造关键技术 该项目历时7年,以打破生物基长碳链聚酰胺(尼龙)的国外技术封锁,实现高端高性能尼龙纤维国产化为目标,深入开展高纯度生物基尼龙单体制备、生物基长碳链尼龙及高强韧尼龙纤维制造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发了高纯度油脂基尼龙单体、多功能型尼龙树脂及高强高弹特种纤维产品。项目在生物基尼龙及其高性能纤维产品制造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科技成果受到省委书记李锦斌重要批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5篇。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技术成果在省内多家材料及纤维高新技术企业推广。 安徽农业大学 新材料
124 高性能石墨烯复合三元锂离子电池的研发 高比容量的层状三元材料是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在大电流下,其比容量衰减过快。本项目通过石墨烯修饰层与层状三元主体材料之间的结构耦合,实现在原子尺度上对材料表面结构的调控,同时有效抑制主体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表面/界面反应,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使用该产品组成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各项性能指标,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优越性。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25 新一代紫光激发led健康护眼照明及显示技术多行业应用   专注于新一代紫光激发led 技术应用研发、设计、制造、多行业应用技术k8凯发欧洲杯的解决方案的新型高科技先进制造企业,主要产品面向全光谱教育照明、商业照明、家用照明、工业照明、植物生长照明、汽车照明、海洋渔业特种照明、空气与水净化杀菌设备等,行业应用广泛。拥有多项核心知识产权,大部分核心技术均已应用于知礼自主、联合研发的产品中并实现规模化量产,初步建立销售渠道。

针对蓝光激发led技术行业现有的缺点,对照明行业现有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升级换代,在家用、教育行业等健康照明领域普及全光谱、高显色指数、光生物安全照明;在植物助长、渔业水产等其它行业应用做到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可靠、轻量化、小型化。

安徽师范大学 新材料
126 对流式高效调浆改质机 基于流体动力学手段,设计了对流式矿浆和药剂混合装置,在相同能量输入条件下,提高颗粒吸附药剂效率5%以上。 安徽理工大学 新材料
127 药剂乳化精准加药机 可对液态药剂进行乳化分散,且适应不同要求的乳化效果,提高药剂的分散性及其与颗粒的吸附效果。 安徽理工大学 新材料
128 纳米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纳米片、纳米球、纳米环和纳米线既可以作为功能性增强填料,用于塑料、橡胶、涂料等领域;也可作为催化剂、荧光分子、药物、dna/sirna、蛋白等各类客体分子的优良载体,广泛应用在催化、吸附、分离、生物医学、传感器等领域。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硅纳米片、微米片、中空球、介孔纳米球、纳米环和纳米线的生产工艺,无须模板,制备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耗时短,能耗低。已申报8项国家发明专利。

安徽大学 新材料
129 石墨烯分散剂、石墨烯浆料和石墨烯粉体 相关专利,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公布号:cn110240152a;石墨烯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公布号:cn111170864a。

项目背景:石墨烯用于制备导热导电功能涂层、防腐涂层、导热塑料、导热橡胶、led散热、阻气阻水材料、透明电极、电容器、薄膜领域。

技术特点:采用分子设计合成了系列分散剂,物理剥离石墨制备结构无缺陷的石墨烯。水性石墨烯浆料可直接添加到各种聚合物和无机胶乳中,不絮凝、不团聚,获得各种聚合物类复合材料和无机物类复合材料。有机溶液分散的石墨烯浆料与各类聚合物组分相容性好、可高度均匀分散,可用于制备环氧树脂、聚氨酯、有机硅等聚合物类复合材料。

安徽大学 新材料
130 碳黑、颜料和碳纳米管分散剂 项目背景:炭黑、颜料和碳纳米管分别广泛应用于导热、导电、油墨等领域。高度分散的炭黑、颜料和碳纳米管是实现其性能的前提,由于表面性质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填料的均匀分散需要借助于分散剂来实现。

技术特点:该分散剂是一种功能性低分子量聚合物,具有的功能基团和炭黑、颜料和碳纳米管表面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能够高效促进其稳定悬浮分散,分散性能好,不沉降。功能填料的添加量少,能够充分发挥其导热导电的性能。相关技术已申请3项发明专利。

安徽大学 新材料
131 超高强度钢丝的研发与应用 形成了三大核心技术:1)超大形变珠光体钢丝的织构遗传控制技术;2)超大形变珠光体钢丝精细回火处理技术;3)超高强度钢丝的低损伤拉拔控制技术;并设计形成整套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实现了超高强度钢丝的批量化生产。 东南大学 新材料
132 半导体照明稀土荧光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在国家“863”及江苏省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显色白光led用荧光粉关键技术的研究,在led荧光粉光谱结构、合成及粒径调控和抗劣化技术等方面均取得创新性突破,形成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东南大学 新材料
133 镁合金支架材料与机体的交互作用与降解代谢 对临床实际需求,成功制备出“生物相容性好、高强韧、可控降解”的超细丝材、超薄带材、薄壁微管材及微孔泡沫镁等多种精密微型材。 东南大学 新材料
134 铁磁性非晶合金结构与功能材料制备及应用 研制出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磁性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材料,在高效节能电机、无线充电系统、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东南大学 新材料
135 生态环保微生物矿化建筑材料及其应用 该材料代替硅酸盐水泥在土壤重金属钝化、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地基生态加固、岛礁建设和沙漠治理等领域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既减少了对传统硅酸盐水泥的使用量,降低碳排放,还解决了使用过程的生态相容性问题。 东南大学 新材料
136 石墨烯导电油墨 本产品采用高分子材料(如pet、pdms、sebs等)作为柔性基底,选用上述体系的导电墨水通过印刷或喷墨打印的方式制备高导电、尺寸可调、形状可调的石墨烯基导电材料。简单绿色的制备工艺、优异的导电性使其适用于多个领域,如对高分子基底表面进行等离子亲水性处理制备均匀且灵敏的传感器,以叠层的形式贴合在皮肤表面,以织物中rfid为接收器,用以监测人体的呼吸、运动以及心率,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可以凭借其较低的表面方阻、大尺寸可共形的特点用于大型通讯设备或可穿戴通讯设备的电磁防护。本产品有望获得与银导电墨水相当的导电性、更好的易用性和稳定性,同时降低墨水成本,从而促进柔性印刷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利用高质量的rgo作为导电填料的来源,成本低,易于大规模、大面积制备,其具备了产业化的要素。 东南大学 新材料
137 功能型天然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 该项目针对传统木塑复合材料品种单一、附加值低、不耐 老化和阻燃性差等问题,通过创新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优化产品结 构设计,赋予复合材料良好的阻燃性、耐老化性或表面抗静电性能, 在保证产品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多功能化,拓宽了产品应用 领域和使用寿命,显著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项目相关成果已获授权 发明专利 11 项,出版专著 3 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在发表论文 80 篇, 其中 sci 论文收录 39 篇,认定科研成果 1 项。关键技术在聚峰塑木 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科居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产业化,取 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38 低温等离子体木材改性技术及在杨木胶合板生产中的应用 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木材改性机理和杨木胶合板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工 艺,创制了双电极空气介质单板连续处理装置,并进行了工业化试验。试验结果 表明,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改善了杨木单板的胶合性能, 施胶量降低了 10~25%。产品经国家林业局南京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胶合强度等性能 显著提高。成果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了专利 8 件,其中发明专利 7 件; 获得授权专利 5 件,其中发明专利 4 件。进一步应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加速产业 化应用及推广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39 杨木改性材实木家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 在杨木改性材材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杨木改性材实木家具,研发了 以插入式燕尾榫及箱体接合技术为代表的高强度榫接合技术、以穿榫式竖拼板为 代表的整体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和榫接合疲劳强度测试技术,开发了产品设计、制 造和检测一体化技术。设计开发了民用卧房家具、办公家具、厨房家具等 3 个系 列产品各 1 套。试制了 99 件改性杨木实木家具产品,各项性能均符合 gb/t 3324-2008《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标准的要求。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40 环保型多功能重组装饰材生产关键技术 本项目在高性能重组装饰薄木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了系 统的研究,构建了高性能重组装饰薄木制造技术平台,重点攻克仿生设计与制造、 高效自动漂染、高耐候染色、环保增韧胶黏剂、快速胶合、阻燃、抗菌等关键技 术,创制出高仿真、耐候、阻燃、抗菌四大系列高性能重组装饰薄木产品,产品 已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我国木材 加工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了行业的转型升级。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41 气化供热活性炭生产联产生物质液体肥新技术 活性炭工业化生产主要有化学法和物理法,传统的活性炭生产需要通 过燃煤供热,能耗高、得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效益差,气化供热活性炭生产联 产生物质液体肥新技术将气化技术与传统的磷酸法活性炭、物理法活性炭生产工 艺相结合,利用新型气化炉,以气化产生的可燃气替代煤作为燃料向磷酸法活性 炭生产线供热;气化炭用来生产物理法活性炭;并以活性炭生产中的烟气回收液 及活性炭后处理中的废水为原料研制生物质液体肥料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42 乙二醇丁醚二元羧酸酯增塑剂绿色合成工艺研究 以乙二醇单丁醚与脂肪族二元羧酸为原料,二元羧酸主要为戊二酸、 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等,在固体酸催化剂和共沸脱水剂作用下,采用直接酯 化工艺制备乙二醇丁醚二元羧酸酯粗产品,通过分离、精制制得低毒、柔性、耐 寒增塑剂目标产品。项目开发了高活性和可循环使用的固体酸催化剂,反应酯化 率≥99%;优选了新型低毒的二丁醚共沸脱水剂,脱水效果良好,消除了芳烃类 脱水剂的污染问题。采用新的催化剂、脱水剂和绿色反应工艺成功合成了己二酸 二丁氧基乙酯、癸二酸二丁氧基乙酯等乙二醇丁醚二元羧酸酯产品。乙二醇丁醚 二元羧酸酯增塑剂绿色合成工艺国内未见 报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43 木材胶合界面相微纳米表征及失效模拟 通过对木材与酚醛树脂胶粘剂在二者胶合界面的微纳米尺度分布求解 表征, 得出胶合界面的基本特性参数,模拟不同湿度条件下木质层合板的变形, 分析胶层的湿热应变,探讨胶合界面变形和失效行为的响应机理和失效机制。提 出了对对背面裂隙进行封闭的方法,试制了淀粉\淀粉+木粉\豆胶三种封闭剂, 以克服低分子量树脂的过分渗透,能够实现干态胶合性能的提升,为模压木质层 合板提供了新的胶合和压制成型方法提供依据。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44 印度丛生竹地板制造技术研究与示范  以印度和我国西南共有的几个主要丛生竹竹种为原料,进行了丛生生 材性及加工特性、重组竹地板、普通平拼地板等全系列生产线的制造工艺研究, 评价了丛生竹地板的工艺可行性和设备适应性等,为我国竹材加工技术的输出和 相关加工设备的出口提供基本依据。 该项目成果不但促进了竹材加工技术由以毛竹为主体的技术向丛生竹利用进一步拓展,而且促进竹加工技术多样化和国际化也为国内丛生竹的加工利用积累技术基础。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45  一种浸渍压缩单板增强单板层积材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浸渍压缩单板增强单板层积材及其制造方法,其结构是由浸渍单板或/和浸渍压缩单板以及木质单板构成,其中浸渍单板或浸渍压缩单板作为单板层积材板坯的表层和次表层,或者板坯的所有层,用于提高单板层积材的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优点:采用速生木材制得的厚单板为原料,制造出浸渍压缩单板增强单板层积材,该产品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物理力学性能可满足我国结构用单板层积材标准的要求,完全可以替代优质实木锯材应用于建筑工程结构、高等级水泥混凝土模板以及重型机电包装材料等。既高效综合利用速生木材,又节省天然木材资源采伐,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缓解了国内市场对大径级天然林木材的供求矛盾。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46 一种轻型建筑用竹质复合结构材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型建筑用竹质复合结构材及其制造方法。工艺步

骤分1)以竹束片及展开竹片为构成单元压制成一定尺寸的竹束重组材或竹片胶合板;2)将竹束重组材或竹片胶合板双面砂光后进行接长接宽或剖分处理;3)将接长接宽或剖分处理后的竹束重组材或竹片胶合板采用结构用冷压胶黏剂进行间隔式垂直组坯压制而成。本发明提供竹质复合结构材的制造方法包括原料的制备、干燥、施胶方法、热压方法、组坯方法、冷压固化等工序。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处理效果好的特点,所制得的板材具有轻质、力学性能优良、尺寸稳定性好等特点,强度可以满足木结构墙体的使用要求,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47 竹笋壳制作可降解花盆的方法 本发明是竹笋壳制作可降解花盆的方法,其工艺步骤为:1)将一定 尺寸的竹笋壳进行表面清洁处理,即去除内、外表面杂质及外表面绒毛;2)竹 笋壳软化展平处理和naoh溶液处理;3)竹笋壳施加胶黏剂后组坯;4)湿 法模压而成。优点:采用竹笋壳制作的可降解花盆,价格低廉,变废为宝,并且 可以在土壤中生物降解成植物的养分、不会威胁环境,因此花盆在使用过程中, 可以不用翻盆而随植物一起移栽,特别适用于植物幼苗的育苗,也可以用于各种 土培植物的栽培,同时花盆保留了竹笋壳的天然纹理。 南京林业大学 新材料
148 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 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用于风电、高铁、轨道交通等零部件,具有优异耐低温冲击的性能。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49 基于有机小分子自组装作用的溶液外延量子点发光器件 小分子有机半导体和无机量子点都可以采用溶液法工艺成膜,前者可形成微米至毫米尺度长程有序的晶格,而后者是纳米尺度的晶体。二者结合可形成一类高效的主客体异质结光学材料。其中,有机主体材料大幅提高吸收截面,解决了光致发光的吸收瓶颈,其长程有序的特点又大幅提升了载流子向量子点发光体的注入效率。研究发现,基于面内晶格匹配作用和有机材料的晶格可塑性,可以通过二者的液相混合前体实现复合薄膜的溶液外延生长,制备高质量的发光层,相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量子点薄膜材料,这类复合薄膜的光致荧光量子效率可达到80%以上,电致发光的外量子效率可提高3至4倍。在此基础上可发展一系列基于非晶衬底的结构简单的高性能光电子器件。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0 旋转挤压关键技术研发及成形装置开发 旋转挤压作为一种新型挤压加工工艺,具有降低载荷、改善成形性、提升材料性能、保证内筋等局部特征流线完成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空天装备零部件、军事和民用工业等领域。本成果围绕旋转挤压关键技术研发及成形装置开发,主要适用于杯形件、锥形件、筒形件、带内筋等复杂特征内腔的旋转体壳类构件的成形制造,以带复杂内筋筒形件、锥形件、杯形件等为典型案例,开展了如下研究:

1)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合作并开发了针对高强铝合金带复杂内筋杯形件旋转挤压成形工艺,采用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成形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旋转挤压成形工艺改善了金属流动状态,变摩擦阻力为有益摩擦力,大大降低了成形载荷,成形件宏观金属流线分布合理,微观组织改善明显,且材料抗拉强度由相比于普通挤压件提高约10%。基于该工艺开发了专用工装模具,该零件现已实现稳定化批量生产。

2)针对锥形壳类件,开发了专用模具及工装,采用数值模拟与物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成形过程及关键工艺参数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旋转挤压工艺可以有效避免常规挤压工艺中易出现的微裂纹及粉体成形件的细微孔隙,可大大提高制件成形性及力学性能。

3)针对旋转挤压专用成形装置,与包头202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基于大型液压成形机成功开发并设计制造了专用设备和工装。本研究突破了当前旋转挤压法局限于小尺寸件制备的限制,成功实现了旋转挤压在大尺寸件成形制造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成形工艺难以保证零件成形质量的难题,并通过自主研发成功设计和开发出了90000n·m的超高扭矩的旋转挤压专用成形装置。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1 硬质颗粒增强型复合耐磨铸件研制 选用超高铬(cr26)合金铸铁为基体材料,增强材料耐腐蚀性;陶瓷颗粒为锆刚玉za25,陶瓷颗粒表面进行镀镍预处理,改善其与铁液之间的润湿效果;陶瓷颗粒采用粘结剂涂覆在消失模泡沫上,并采用负压铸渗方法以满足成型性要求;对陶瓷颗粒增强超高铬铸铁复合材料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后的复合材料相对耐磨性大幅提高。本项目工艺简单、成本低、便于工业化生产。项目的研制成功,对于推动耐磨材料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2 k1类核级电缆用绝缘与护套复合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为加速我国核电工业的发展,开发了核电站电缆系列产品,特别是k1类核级电缆,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研究中通过材料结构设计和工艺优化,同时提高了线缆材料的电气性能、耐热性能、机械性能、耐辐射性能和阻燃性能,达到并全面超越了k1类电缆的要求。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3 杯壶用低线性膨胀系数、高光泽、耐寒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面向国内口杯行业对低线性膨胀系数、高光泽、耐寒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续期,本项目在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及对pp基体聚集态结构与材料本身性能关系认识的基础上,调控功能无机填料在pp基体中的分散性能,实现其在基体中均匀的分散,同时通过与不同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共混实现各组分之间的高效相容,制备出低线胀系数、高光泽、高耐寒性pp复合材料,具体达到如下指标:

1. 在-30—95℃环境下使用时尺寸变化率应控制在0.25-0.35%以内;

2. -30℃,2m自由跌落试验,外观无明显变化,-30c°低温缺口冲击强度,结果≥10mpa;

3. 光泽度测试按astm  d2457标准,测试结果≥120

上述材料具备年产5万吨的生产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4 高强度阻燃硅橡胶电缆护套绝缘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力行业、数据通信业、城市轨道交通业、汽车业以及造船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线电缆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而硅橡胶由于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使其在电缆行业中也得到广泛关注。通过共聚、共混、填充等改性技术以及密炼、挤出等加工工艺的研究,开发出了高性能化硅橡胶材料,使之兼具优异的机械性能、耐油性能和阻燃性能。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5 高速列车及新能源汽车用高强轻质高分子共混复合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面向新能源汽车及高铁动车组对用高强轻质高分子共混复合材料的需求。通过不同结构多功能浸润剂的分子结构设计及有机/无机杂化界面增容与增强技术,实现了长玻纤复合材料内部多维多层次网络的在线构建与性能的提高,制备的复合材料无浮纤,无翘曲,并形成了独特的自动化拉挤浸润技术工艺。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6 高速列车用薄壁耐油阻燃线缆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高速列车的发展日益趋向于系统体积化、轻量化和高性能化,运行环境更加复杂,对其中所装备的线缆提出薄壁、耐油、低烟无卤阻燃、高强度、高绝缘等性能要求。本成果所涉及的工作中,在材料配方体系方面,以材料性能为目标,在对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认识基础上,重点研究聚合物、填料、阻燃剂、及各种助剂的基本特性及相互关系,具有质轻、高耐油和低烟无卤阻燃等优异性能,实现了各性能的兼顾与共同提高;在材料制备与加工工艺方面,以企业实际生产工艺为依托,根据材料特性与其加工特性的关系,通过配方微调整实现材料的可连续化生产。该材料产品经过验证可实现产业化,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7 海洋环境下高耐腐蚀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面向海洋环境下设备高耐腐蚀性能的需求。通过制备环氧树脂-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乳液,并添加合适的填料以及配套相应的涂装工艺,满足设备在海洋环境下长期高耐腐蚀的要求。且生产设备简单,工艺稳定,生产过程绿色无污染,目前已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8 环境友好型低放热高强度煤矿用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在充分研究煤矿井下工程火灾事故根本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分子设计、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研发了同时满足低粘度、高强度、低放热、无污染的煤矿用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并通过生产线结构的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用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产品已经在全国多个煤矿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形成年产20万吨加固材料的产业化生产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59 环境友好型低粘度高强度聚氨酯注浆抬升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面向高铁塌陷路基的快速抬升修复与维护的需求。通过引入气体阻隔结构与增韧增强结构,实现了聚氨酯泡沫在高负载下的高发泡倍率、高抬升力以及高承载能力,在数分钟内即可实现对高铁塌陷路基的抬升修复,并在长时间实现对高铁的减震降噪,所形成的独特注浆工艺技术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恶劣施工环境的施工要求。并具备了年产10万吨注浆抬升材料的产业化生产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0 建筑类防火线缆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由于国家建筑行业领域对电力输送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日益严苛,尤其是在防火方面,为了避免火灾等重大安全隐患的发生,要求建筑类线缆材料具有优异的防火性能。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多相多组分复合材料的内部结构和相界面调控的同时,引入多功能化的表面改性剂对体系中的多种耐火型填充粒子进行表面修饰,研发出机械性能优异且具备高防火性能的线缆材料,目前产品已经大规模量产。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1 杯用防粘无毒密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面对口杯领域重大技术难题,通过分子设计、结构调控和工艺优化,研发了同时满足高尺寸稳定性、高强度、耐高低温、低粘度、无毒性等性能要求的密封材料,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口杯用密封材料制备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产品已经在口杯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形成年产2万吨高性能密封材料的产业化生产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2 煤矿充填密闭用硅酸盐改性水性高分子复合发泡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分子设计、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研发了系列煤矿充填密闭用硅酸盐改性水性高分子复合发泡材料,该材料以水玻璃为稀释剂和发泡剂、兼顾低粘度、高发泡倍率、高强度、固化快速可控、充填封堵效果好、绿色无污染的优点。并通过生产线的结构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氨酯充填密闭材料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产品已经在全国多个煤矿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形成年产10万吨充填密闭材料的产业化生产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3 煤矿用高渗透性无毒自响应型聚氨酯注浆堵水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分子设计、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研发了一系列煤矿用高渗透性无毒自响应型聚氨酯注浆堵水材料,该材料以水为稀释剂和固化剂、兼顾低粘度、高渗透性、固化快速可控、堵水效果好、绿色无污染的优点。并通过生产线的结构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氨酯堵水材料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产品已经在全国多个煤矿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形成年产5万吨聚氨酯注浆堵水材料的产业化生产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4 汽车内饰用低气味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研发及产业化 面向新时代下汽车产业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分子设计、材料设计和性能优化,研发了同时满足高粘结性能、高拉伸性能、耐高温、耐化学腐蚀、低气味等性能要求的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实现了新时代下汽车工业领域的绿色环保。产品已经在国产汽车领域进行使用。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5 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铁动车组用线缆的研发与产业化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分子设计、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研发了同时满足高尺寸稳定性、耐高低温、耐候、耐油、耐酸碱、耐磨、耐应力开裂、低烟无卤阻燃、低毒性等性能要求的线缆材料,并通过导体柔性增强,线缆结构设计和成缆工艺创新研制出高铁动车组用线缆,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用线缆制造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产品已经在国产高速列车和轨道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形成年产5万吨高性能线缆材料和5000万米标准动车组线缆的产业化生产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6 铁路用高性能mc尼龙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高速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对铁路配件的性能提出了新要求,材料需同时满足高强轻质、高热稳定性、低吸水率、低成本等性能指标。通过结构设计及工艺优化,实现了mc尼龙材料聚合过程中链扩散及链增长行为的可控化,制备了系列具有高强度、高热稳定性、低吸水率、高耐磨性、高耐候性等优良性能,同时生产成本较低的mc尼龙材料。该技术兼顾聚合物聚集态结构优化与产品低成本化、高性能化等多方面因素,产品质量及产量均满足我国铁路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7 纸张用水性聚氨酯耐碱涂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面向纸张加工过程中表面处理的需要,研发了一系列耐高温耐碱水性聚氨酯涂料。本成果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成熟的全套水性聚氨酯耐碱涂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一系列具有不同性能的耐碱涂料配方,以及相应配方的生产工艺。二是提供不同基材的涂装工艺以及相关产品助剂包。确定了不同配比的助剂以及最优的涂装方式、固化温度、固化时间等。随着国家环保税以及各地相应的限制voc排放的规定逐渐出台,水性涂料代替油性涂料已经是大势所趋,市场潜力巨大。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8 cu基电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色金属及加工工程实验室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69 sic/al、si/al电子封装复合材料及器件制备技术 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色金属及加工工程实验室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0 电致变色节能材料及其器件制备技术 本成果获得了性能优异并且成本经济的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能够在小于1v的电压下对材料的颜色实现在透明和深蓝色快速可逆调节,具有高对比度、快相应速率和高循环稳定性的特点电致变色材料,可以克服常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不耐光照的弱点。能够对太阳光中不同波段的光的透射和吸收实现调控,可以在建筑物或者交通工具上用作智能窗从而达到节能效果。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1 高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的锂电超电容负极材料制备技术 锂电池因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而在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锂电池自身的功率密度低、循环寿命低不利因素的存在,从而限制了锂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超级电容器是一类具有高功率密度、超长使用寿命的一类储能器件,因此将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相结合而形成的锂电超电容将成为提高电池性能(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超长使用寿命)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目前能源存储领域的一个研发方向。本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氮掺杂多孔碳/氮化物(氮化钒、氮化钛、氮化铌)纳米复合物作为锂电超电容的负极材料,通过多孔碳孔隙率、氮掺杂量、氮化物种类、尺寸以及含量的调控,获得了多种具有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使用寿命较长以及倍率性能优异的锂电超电容负极材料。课题组所开发的合成锂电超电容负极材料的方法主体合成工艺为室温合成,具有无环境污染、能耗低等优势,同时在合成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价格低廉,从而保证基于氮掺杂多孔碳/氮化物纳米复合物的锂电超电容负极材料在能源转化与存储的电极材料市场中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2 高性能铝钪合金汽车轮毂制备工艺和加工技术 面向汽车零部件应用高强轻质铝合金材料与制造关键技术,通过实验室试验研究、工业性试制与试验,成功开发了面向汽车零部件应用高强轻质铝合金材料,并形成了一套高强轻质铝合金材料的制造关键技术。所研制的材料具有高强、高韧、比强度高的优点,抗拉强度≥302 mpa,冲击韧性≥4.62 j/cm2,比强度≥1.14×105 nm/kg。比轮毂用a356合金分别提高32.45%、25.89%、32.94%。该的研究成果可为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为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3 高性能稀土掺杂钨材料与制备技术 钨基合金的优势:吸收射线能力强:比铅高30-40%;导热系数大:钨合金的导热系数为模具钢的5倍;热膨胀系数小:只有铁或钢的1/2-1/3,良好的可导电性能;鉴于高比重合金有上述优异的功能,它被广泛地运用在航天、航空、军事等工业。本课题组在湿化学法稀土掺杂钨材料体系制备上进行了富有成效工作,获得了高性能钨基材料。采用自制的超声反应釜设备获得了批量粉体前驱体粉体,通过特定还原工艺获得了粒度为20 nm -10μm完全可控的钨复合粉体,粉体颗粒大小均匀;湿化学法掺杂技术实现了钨与掺杂元素分子级别混合,避免了机械球磨易引入杂质及残余应力的缺点。本课题组开发的纳米稀土元素掺杂钨材料室温抗拉强度大于500mpa,室温延伸率达到10%以上,300℃抗拉强度大于600mpa,延伸率达到20%以上,800℃抗拉强度大于500mpa,延伸率达到40%以上。室温-1200℃具有很好的高温稳定性。研发的高抗辐照性能掺杂钨材料,可以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核电装置领域等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零部件材料,起到很好的辐照屏蔽和抗热负荷作用。有望在核聚变堆偏滤器材料、搅拌摩擦焊焊头、导弹燃烧室和喷管等高温部件推广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4 高性能自支撑型硫正极材料制备技术 通过对高导电柔性碳纤维(布)进行刻蚀造孔、表面功能化(杂质掺杂或官能团修饰)改性和导电金属氮化物、硫化物的负载,进而引入活性硫单质,构建新型多维度、多组分、多功能的自支撑柔性硫正极材料,协同发挥限域、吸附与催化多硫化物多重作用抑制穿梭,系统调变材料组分、微结构和界面状态,获得能够规模产业化的高性能自支撑型硫正极材料。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5 高性能自支撑杂化电极材料制备技术 采用杂质掺杂或碳层包覆法大幅提升有序tio2阵列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活性,将其作为三维载体和集流体,进而在tio2阵列表面可控负载高比电容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导电聚合物等,调控制备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高性能自支撑杂化电极材料。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6 宽频带高效吸波材料及其系列产品 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色金属及加工工程实验室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7 石墨烯类二维材料纳米片的高效剥离工艺及产业化 近年来,石墨烯类二维材料,包括过渡金属硫化物、氮化硼以及黑磷等,因其具有优异的电子,热,光学和力学性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二维层状材料纳米片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机械剥离法,(电)化学剥离法和超声液相剥离法。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制备出单层或少层二维层状材料纳米片,但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高质量的二维层状材料纳米片,比如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机械剥离法制备的二维层状材料纳米片产量低,成本高而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电)化学剥离法虽然能够大规模制备二维层状材料纳米片,但由于引入化学试剂导致自身含有较多缺陷,质量差而降低二维层状材料纳米片的性能。

本课题组为了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发展了一种超薄石墨烯类二维层状材料纳米片的高效批量化制备方法即改进型液相剥离工艺,能够快速实现单层或少层超薄石墨烯类二维层状材料纳米片的规模化制备。通过对初始粉体原料进行一定的液氮浸置超低温脆化预处理,可以实现在低沸点分散剂体系中制得较高浓度的石墨烯类二维材料纳米片,并将该改进型液相剥离工艺拓展应用于二维层状金属氧化物(mno2等)纳米片的可控剥离,实现了二维材料纳米片的高效剥离制备且该工艺有利于产业化推广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8 石墨烯量子点的批量制备工艺 量子点是由有限数目的原子组成且导带电子、价带空穴及激子在三维空间方向上都被束缚住的半导体纳米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准零维的纳米结构,量子点通常三个维度的尺寸均在30 nm以下。由于量子点的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的能带结构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从而体现出一系列常规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性,在生物成像、靶向标定、催化、太阳能电池以及leds显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石墨烯量子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二维石墨烯片层的一小部分,其二维尺寸通常在20纳米以下,因其具有与二维石墨烯本身相同的原子排列方式,所以石墨烯量子点除了具有石墨烯的优异性能之外,还因量子限制效应和边界效应而展现出一系列新的特性,从而吸引了化学、物理、材料和生物等各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在生物、医学、材料、新型半导体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但是如何获取大批量厚度可控(厚度0.5~2 nm)和尺寸均匀的gqds至今仍是个难题。

本课题组在液相剥离工艺制备二维材料的基础上,以石墨粉为原料,通过液氮浸渍超低温预处理和超声化学剥离,快速获得石墨烯量子点。本技术通过引入液氮浸渍超低温预处理技术,结合常规的超声处理,实现了石墨烯量子点的大批量制备;本方法可有效避免石墨烯量子点被氧化,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石墨烯量子点的导电性等活性;且本方法能够实现大批量、高浓度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制备成本低。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79 无铅易切削黄铜合金及其制备技术 本成果研制的无铅易切削黄铜合金性能指标能达到以下标准: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大于400mpa(半硬态),延伸率大于12% ;切削性能:大于70%(hpb62-3为100%, hpb59-1为80%);耐蚀性能:平均脱锌层厚度小于360μm 。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80 液压系统典型摩擦副新材料国产化关键技术 液压件作为核心基础零部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工作压力高、受力不平衡、运行不稳定等因素,往往造成液压件关键摩擦副界面润滑油膜不稳定、易破裂而经常处于边界润滑状态,粘着、擦伤、咬合不可避免,由此引起的关键摩擦副性能下降是制约液压件性能提升的关键。本成果通过基体合金化设计、孔隙调控、铁-铜复层结构材料设计、复合固体润滑组元协同效应探讨、表面改性技术以及无铅化技术研究等工作,在高性能三层自润滑轴承材料、高强铁基减摩材料以及无铅铁-铜双金属材料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开发的新材料无铅环保、强度高、减摩耐磨性能好、抗咬合特性佳,能够满足高压力(≥25mpa)、高容积效率(≥92%)液压齿轮泵等液压件生产的需要,实现了国产液压元件高压力、高效率、长寿命的发展目标。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81 重金属离子检测与有机污染物降解技术 利用pt、ag等贵金属纳米粒子和biox(x=cl、br、i)、cds等窄带隙半导体纳米结构对大面积平整有序、超大比表面tio2纳米管阵列进行表面修饰与改性,调控构筑新型高性能杂化薄膜型光催化材料,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与有机污染物降解。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82 有机半导体材料 有机半导体材料发展极为迅速,在场效应晶体管,电致发光二极管,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从分子结构设计和化学合成两方面着手,合成了一系列给体-受体(d-a),受体-π-受体(a-π-a)结构的聚合物半导体材料,通过结构设计调控聚合物能级,使合成的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实现双极性甚至电子传输。同时,我们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合成了一类新型液晶材料。后续研究: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原料纯度来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另一方面通过再引入一个π桥来提高分子的平面性,同时结合器件优化改进来进一步提高材料性能。这类半导体材料在有源驱动电路、液晶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传感器、电子标签和互补逻辑电路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合肥工业大学 新材料
183 一种耐高温型镁盐润滑油清净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耐高温型镁盐润滑油清净剂,其原料组成包括:12-氟代苯乙酰基硬脂酸2-15mol%、基础油3-20mol%、活性氧化镁10-50mol%、溶剂15-45mol%、促进剂0.5-5mol%、甲醇1-5mol%、分散剂0.5-3mol%、二氧化碳5-35mol%,其中12-氟代苯乙酰基硬脂酸具有如下式i的分子结构。本项目所述金属镁盐润滑油清净剂疏水性强,抗高温积碳性能好,尤其是使用富马酸与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共聚物作为超分散剂,保证了高温状态下碱性碳酸盐的稳定分散问题及自身氧化成碳的问题。 黄山学院 新材料
184 一种晶相转变制备菱沸石膜的方法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晶相转变制备菱沸石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载体管处理;晶体层制备,在载体管的表面均匀涂覆t型晶种;合成液配置,称取naoh和koh,加入足量水,搅拌均匀,向混合液中依次加入naalo2和sio2的水溶液,充分搅拌均匀;晶相转变法制备菱沸石膜,将涂覆t型晶种的载体管置于合成液中水热晶化制膜。本项目涉及菱沸石膜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在t型晶种层基础上通过晶相转变制备菱沸石膜,该方法合成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模板剂,减少传统去除有机模板剂的高温煅烧过程,有利于降低合成成本,节约能耗,对环境友好,同时避免了高温煅烧过程产生裂纹等缺陷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菱沸石膜的方法,丰富了菱沸石膜的制备方法,有利于产品的商业化发展。 黄山学院 新材料
185 一种罗丹明6g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本项目涉及荧光探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罗丹明6g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方案为:本项目公开了一种罗丹明6g荧光探针的结构式,还公开了具体的制备方法,将罗丹明6g与乙二胺反应生成中间体ldmo,然后中间体ldmo与邻香兰素反应,经重结晶得到罗丹明6g荧光探针。本项目合成的荧光探针,合成过程简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简单,操作简单,产率高,在多种常见金属离子中,对fe3 具有高度选择性,不受其他常见离子的干扰,对fe3 的结合属于反应型识别,具有不可逆性;利用该目标探针可对fe3 进行裸眼检测,无需借助任何设备。 黄山学院 新材料
186 一种铁离子探针及其应用 本项目涉及荧光探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灵敏度的铁离子探针及其应用。具体方案为:本项目公开了一种高灵敏度的铁离子探针的结构式,还公开了在检测fe3 上的应用,能够在fe3 浓度为3mmol/l时,fe3 的最低检测限为0.32μm,并与fe3 进行络合反应。本项目合成的铁离子探针,合成过程简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简单,操作简单,产率高,在多种常见金属离子中,对fe3 具有高度选择性,不受其他常见离子的干扰,对fe3 的结合属于反应型识别,具有不可逆性;利用该目标探针可对fe3 进行裸眼检测,无需借助任何设备。而且,对fe3 检测的时间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黄山学院 新材料
187 一种氧化亚铜-二氧化钛光催化复合材料实验用的水热搅拌设备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氧化亚铜-二氧化钛光催化复合材料实验用的水热搅拌设备,包括工作箱,所述工作箱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能量供给输出箱,所述能量供给输出箱内腔两侧分别设置有电磁线圈,所述能量供给输出箱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动力箱,所述转动动力箱内壁底部通过安装架固定连接有电磁转动装置,所述电磁转动装置顶部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伸缩式搅拌器,本项目涉及光催化复合材料技术领域。该氧化亚铜-二氧化钛光催化复合材料实验用的水热搅拌设备,解决了水进行加热的和伸缩式搅拌器进行搅拌和实验物品存放,便于水加热时能量的供给和搅拌器对水进行搅拌的效率,保证了水可以均匀加热和存放物进行稳定存放,稳定进行水热,保证水热的效率的问题。 黄山学院 新材料
188 一种羧基化柠檬酸三庚酯钙盐润滑油清净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羧基化柠檬酸三庚酯钙盐清净剂及其制备方法。本项目清净剂的原料组成包括:羧基化柠檬酸三庚酯5-25mol%、氧化钙15-40mol%、分散剂2-10mol%、溶剂10-40mol%、促进剂0.5-5mol%、助溶剂1-5mol%,二氧化碳10-40mol%,其中羧基化柠檬酸三庚酯具有如下式i的分子结构。本项目提供的清净剂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能。 黄山学院 新材料
189 一种具有高分散能力的金属镁盐润滑油清净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具有高分散能力的润滑油清净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清净剂原料组成包括:c21三元酸4-20mol%,稀释油5-20mol%,活性氧化镁10-35mol%,表面活性剂1-5mol%,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4mol%,助溶剂0.5-2mol%,溶剂5-30mol%,水0.5-3mol%,二氧化碳10-30mol%,其中c21三元酸为三己二酸甘油酯,具有如下式i的分子结构。本项目提供的清净剂碱值高,分散能力强,对于润滑油高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积碳也能够迅速地分散在油中,使积碳不易发生沉积,保证了足够的润滑,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发动机。 黄山学院 新材料
190 一种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富马酸乙二醇甲酯的方法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富马酸乙二醇甲酯的方法,以马来酸酐、乙二醇和甲醇为原料,在1-甲基-3-丙磺酸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下进行反应,然后在异构化剂下进行反应,制得所述的富马酸乙二醇甲酯。本项目的合成法操作简单,产物收率高,在60%以上,高至86%以上。 黄山学院 新材料
191 一种3-氨基-1,2-丙二醇的制备方法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3-氨基-1,2-丙二醇制备新方法,以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或生产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产生的有机副产物为原料,在强碱条件下于水中加热回流进行水解反应,冷却后,过滤,将滤液蒸馏,收集水之后的馏分得到3-氨基-1,2-丙二醇。该方法原料为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更主要原料为其产生的副产物,来源廉价,过程简单,降低了3-氨基-1,2-丙二醇制备成本,同时可有效解决生产tgic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黄山学院 新材料
192 超高频电子标签(rfid)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或者持有者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或者持有者的“透明”管理。总体来看,物联网与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关系紧密,rfid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部分。 安徽大学 数字经济
193 智能产业化工厂管理信息系统 本系统针对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入库出库效率低、返厂维修率高等问题,研究影响构件入库出库效率的多种因素,形成基于多目标优化构件入库点位预测及入库方法、多车多构件并发出库方法以及堆场构件质量复检技术。 安徽大学 数字经济
194 智能移动机器人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型的机器人所展现出的智能化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这种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作用也越来越多。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看到了智能机器人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潜力,并开始憧憬和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对技术研发和应用现状也有了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并为将来智能化移动型机器人的发展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也将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浙大团队完成了传感器的标定工作,并且提出了环视鱼眼相机、轮速计陀螺仪融合方法,实现了基于环视相机和陀螺仪的融合估计;后完成了激光、相机、加速计和陀螺仪紧耦合的多传感器融合的里程计框架,叫lic-fusion;还完成了先验激光地图和相机、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所构成的定位系统。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195 农田信息地-空-星多尺度获取与精准管理关键技术及装备 浙大团队研发了农田定点信息地面车载动态快速获取技术与装备、田块尺度作物信息无人机低空遥感高效获取技术与装备、区域尺度农田信息卫星遥感解析和多源融合技术与系统,解决了地面实测信息、无人机低空感知与卫星遥感信息的时空融合难题,在省域土壤缺水量与墒情预测、省/市/县三级耕地地力管理与测土配方施肥、田块肥水 药精准管理进行了广泛应用。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196 面向基层医疗的健康大数据平台及应用 由于医疗健康数据存在多模异构、价值密度低、数据量大的特点,现有大数据技术难以满足实时、高并发的在线数据管理与分析服务。本项目攻克了健康大数据平台基于有限的硬件资源,在数据存取、高效处理与精准分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发明了一系列自主原创技术,研制了满足基层医疗需求的健康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197 医药链电商服务平台 本项目的医药链电商服务平台分为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和药店智能化管理系统,其中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以f2b2b电子商务模式,通过互联网 医药供应链新模式以电子商务手段促进药品流通过程,进行全国所有区域的从厂家到医药公司的医药供应链市场整合及运营,拓展药品线上销售业务,为包材商、生产厂家、供应商、零售药店之间搭建一个科学的、可信赖的全产业链交流空间,提供完善的第三方医药企业交易信息服务、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第三方医药供应链金融服务。药店智能化管理系统将先进的技术框架融入丰富的行业经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aas药店运营管理平台——“盟云”进销存管理系统,是众多药店用户的共同选择。“盟云”通过云平台服务以及灵活的模块化互联网软件应用,提供进销存管理、会员管理、数据分析、医保支付和各类第三方支付,同时扩展商城订单、健康档案、药企培训等增值服务功能。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198 远程心血管智能诊疗平台 远程心血管智能诊疗平台主要是开发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建设省、县、乡三级心血管病人诊疗大数据体系,运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心电、血压、心脏康复建模,最终形成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专业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为患者、基层医生和心血管专家构筑起一座远程诊断、远程健康管理、康复治疗的桥梁,优化高端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实现心血管病人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康复,极大地降低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和救治费用。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199 医疗机器人性能检测与校准 当前医疗机器人性能测量和校准领域现状是医疗机器人性能测量和校准亟待标准化;国内刚刚起步、尚无成熟产品;国外也只有少数厂商、但价格高昂,本项目由我校科研团队设计并生产出智能的仪器设备并开发完善的智能算法系统。其具有位姿跟踪和测量技术、精度自动校准算法、改进型精度补偿技术、可靠性试验方法,其单点测量精度≤8微米,高于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美国机器人定位系统(150微米)水平。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200 面向特种车辆的嵌入式人工智能平台 浙大团队研发了为特种车辆实现自动驾驶提供高性能嵌入式人工智能(ai)软硬件平台。采用异构多处理器计算架构,提供图像处理、雷达数据处理、高速通信、电机控制和电源管理的能力,集成传感与控制系统,提供先进的系统集成方案。以人工智能为中心,以异构多处理为载体,以场景大数据为驱动,实现特种车辆的无人驾驶。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201 多功能物联网智慧门锁k8凯发欧洲杯的解决方案 多功能门锁物联网锁具有智能锁具备的基础功能,可以通过指纹、密码甚至是面部扫描等无锁孔方式开锁,这极大地解决了当前用户们的“钥匙难题”。物联网锁还具备远程开门、临时密码等功能。电路板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指纹、密码、刷卡、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开锁,在国内各大酒店、公寓、现代化办公室等场合得到了广泛应用。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202 热镀锌板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三个学院的教授团队团队联合开发,共同完成热镀锌板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该技术主要分为三部分:图像获取技术、图像分析技术以及数据管理技术。其中,图像获取技术改进了传统获取手段中的像素低,数据量小及环境影响等缺陷。图像分析技术则采用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与选择、缺陷分类等算法,完成一整套分析过程。数据管理技术根据不同的缺陷种类和识别难易程度,在机器识别基础上,提供机器加人工辅助识别、人工识别等辅助功能。提供人机界面软件,结合现场工艺实现数据分析、处理、显示、归类、统计、存储、报警等。以数据库形式存储数据,并预留30天的保存时间。远期目标是对缺陷样品进行算法分析,建立缺陷检测模型,通过后续的机器学习,不断提升自动判别的准确度。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203 水果品质智能化实时检测系统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果品质智能化实时检测系统通过外观品质检测和内部品质检测实现水果品质分级。水果外观品质检测采用多工位采集二维水果图像进行水果形状与图像匹配,克服了姿态变化对水果形状判别的影响,快速准确检测姿态多变的运动水果形状是否端正;通过多种颜色分量系数组合法可有效剔除误匹配点,获得精确匹配点。水果内部品质检测通过光谱成像技术对水果成熟度、坚实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水分实现无损检测。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204 基于深度学习的金属板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浙大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金属板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光照系统、ccd摄像机、图像采集卡、工业计算机。主要的核心机器视觉检测部分以ccd和图像处理技术为代表,ccd检测用电子扫描代替激光检测的机械扫描,系统构成较简单,并可适应不同工况作相应改造,成本较低。并且,ccd检测方法得到图像后,能够很好的同深度学习结合,其维护性和自学习升级能力强,符合日益发展的采用信息处理技术识别缺陷的趋势。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205 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新型智能工厂k8凯发欧洲杯的解决方案 本项目主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高效的信息互联,基于海量数据实现智能化分析,引入基于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度智能化的自动化生产线,数据录入的实时性以及对于货物出入库管理的高效性,显示生产的实时动态,同时,操作人员可远程参与生产过程的修正或指挥。 浙江大学 数字经济
206 新一代4g/lte/5g移动通信基站天线信号覆盖面调整器 新一代智能4g/lte/5g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覆盖面调整采用下倾技术,解决信号覆盖面智能调整和覆盖区域话务量智能适应两大突出问题,其实现需要融合智能通信与智能机电技术。我们通过整合无刷步进电机、齿轮箱、传感运控和线性运控四大核心技术,以微特电机作为重要核心部件,采用“电机 反馈模块 齿轮箱模块”的全新模块进化设计,有效提升电调天线电机的整体抗腐蚀、防水性、可靠性,能够解决通信基站高速无线电调天线核心技术中调节振子移相器的列阵间隔问题。项目借助智能型无线信号覆盖面调整器研发,构建基站天线具有机动调整信号覆盖面的智能机制,实现信号覆盖区域的密度,使天线安装结构更加简单可靠。 安徽理工大学 数字经济
207 云物流及其大数据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成果以智慧物流为背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ai为支撑,研发了云物流及其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构建了智慧仓储、智慧运输和智慧配送等智慧物流核心业务功能模块;攻克了智慧云物流服务平台体系架构、服务模式及云物流大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该成果实现在线物流交易、物流业务管理以及物流大数据综合服务,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商贸物流以及物流园区等领域。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数字经济
208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技术 研究构建了农产品危害物源解析技术,在线二维码自动生成方法;建立了本底数据库和本体知识库;通过集成信息标识、采集、交换、物流跟踪技术,基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创建基于多节点、流程可定制的农产品危害物溯源技术体系;研发出多产品、全链式、在线防伪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平台针对主要农产品种类,设置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水产、畜禽、粮油及其他农产品8大板块,具有绿色、有机农产品区块链溯源、“三品一标”农产品溯源、农产品快速检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等系统功能。实现省、市、县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目前已有14000余家经营主体进入平台,产生了超500万条质量安全信息数据。 安徽农业大学 数字经济
209 作物信息多元感知与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针对当前作物生产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的现状,选择作物生长生理与生境信息的多元感知与智能处理为突破口,研究解决了作物生长生理与生境信息多元获取、复杂环境下分布式感知节点部署与数据传输、作物信息智能处理与控制等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作物生长生理等生命信息感知和建模技术的空白,对于提升我国在作物信息多元感知与智能处理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项目成果以物联网为支撑集成上述成果,在大田、温室和茶园开展应用推广,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安徽农业大学 数字经济
210 电梯安全运行物联网监管系统 电梯安全运行物联网监管系统利用边缘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在电梯内独立加装多参数智能传感终端,经过边缘和云端计算分析,实现对电梯运行情况的实时分析,进而实现电梯的安全风险预警、自动报警与应急救援处置跟踪、维保过程智能化监管以及大数据运行质量评估等功能,降低电梯故障率的同时保障电梯运行安全。系统拥有授权发明3项专利,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22项,经过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查新报告证明该项目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 数字经济
211 三维人脸测量识别系统 ◼ 三维测量

➢ 摄像机及投影仪标定

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定方法,标定残差标准差<0.05pix,实际测量精度达

0.02mm/m。

➢ 散焦投影

7

采用基于散焦投影的快速三维测量技术,设计二值化投影光栅替代传统光栅,

可实现较高的投影与采集速度,真正做到无感测量,并在被测者具有一定的运动

状态下仍可实现精密的三维人脸测量。

➢ 硬件及 gpu 处理

运用 gpu 对图像进行处理,结合高速投影及采集设备,实现 40 毫秒/帧的高

速三维人脸点云实时采集;采用嵌入式技术实现整个测量系统,使计算水平达到

更高,并便于携带。

◼ 三维人脸识别

➢ 预处理及特征点提取

基于二维图像辅助的快速三维特征定位

基于多形态学指标融合的鲁棒鼻尖定位

基于级联特征回归三维特征点快速检测并分割三维人脸数据

基于面部对称性的自适应姿态矫正

➢ 数字特征快速排除

基于大面积排除的思想,快速排除不匹配人脸数字特征模型,使系统识别时

间代价大大降低

➢ 高效准确的匹配、识别

侧面轮廓特征快速匹配,大幅降低需要精确匹配的对象个数

稀疏重采样降噪匹配算法,实现高精度的人脸一对一比对认证

人脸分析算法,在认证的基础上,可给出人脸的变化情况,如变胖检测,遮

挡区域判断等。

东南大学 数字经济
212 基于家具木制品定制的 erp/mes 开发了基于非线性工艺的排产管理技术、基于 erp/mes 的生产成本 信息共享技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plm)逆向物流(rl)管理技术,构建了家具及 木制品定制的 erp/mes 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应用该技术在定制家具及木制品中 使用情况良好,原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南京林业大学 数字经济
213 汽车自动泊车系统产品开发 开发的自动泊车系统是基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来实现的。自动泊车系统由泊车控制模块、环境感知模块(超声波、图像传感等)、通信模块和执行机构模块等组成。通过超声波和图像传感器感知车辆周围环境信息来识别泊车车位,并根据车辆与停车位的相对位置信息,泊车控制器产生相应的泊车轨迹并控制车辆的速度和方向盘完成自动泊车,有效地帮助驾驶员,尤其是新手,快速、安全地将汽车泊入当前车位,极大地减轻驾驶员泊车负担。

在自主开发的主动转向模块基础上,开发了平行/垂直/斜式泊车车位检测、路径规划、路径跟踪、库内调整、主动转向、安全检测模式(防碰撞预警)以及泊车模式切换与集成控制的控制策略;开发了aps(自动泊车)故障检测与保护策略。同时完成了aps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完成了控制器与传感器的匹配标定,进行了aps控制器的硬件在环试验、实车试验与参数匹配优化。所提出的库内调整策略,能有效进行车位内车辆位姿的主动调整,成功泊车入位。

合肥工业大学 数字经济
214 自动光学检测技术及智能检测系统 自动光学检测技术是基于人眼视觉成像与人脑智能判断的原理,采用光学照明与图像传感技术获取被测对象的信息,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增强目标特征,再采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从背景图像中提取特征信息,并进行分类与表征,然后反馈给执行控制机构实现产品的分类、分组或分选、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任务。

自动光学检测技术在工业、农业、生物医疗等行业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精密制造与组装行业,如手机、液晶面板、硅片、印制电路板等领域,正是利用这种技术,才能保证制造过程中关键工序产品质量的100%控制,因此近年来发展异常迅速。

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与应用专项的支持下,针对六代线和8.5代线液晶显示器制造过程中的在线检测难题,我们攻克了自动光学检测技术中的各种难题,成功开发了下列自动光学检测技术及工程样机:

(1) 显示器基板玻璃表面缺陷检测技术及工程样机、

(2) 液晶阵列与彩色滤光片表面缺陷视觉检测技术及工程样机、

(3) ito导电玻璃表面缺陷检测技术及工程样机。

主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

(1)支持6代线8.5代线等高世代生成线,

(2)整体扫描分辨率和定位精度优于10μm,

(3)缺陷局部复检分辨率优于1μm,

(4)检测时间少于20秒。

该技术很容易扩展到下列行业:手机、电池、半导体、钢板、薄膜、纸张、印刷品等表面缺陷检测

合肥工业大学 数字经济
215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软件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列软件,包括erp、pdm、mes、进销存、capp、crm等多种,为中小型企业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企业协作等领域提供帮助。 合肥工业大学 数字经济
216 智能电子血压仪 现在很多家庭老年人和成家的儿女因工作、生活习惯等原因不能住在一起,导致很多老人的健康状况无法得到及时关怀。此外,年轻人由于高节奏紧张的工作而健康状况容易出现问题,且常常没有时间去医院检查。智能电子血压仪作为个人医疗护理的一款设备,可以让您随时掌握您所关心人的血压情况,以便送上您的爱心关怀,只需在本产品上预先设上您的手机号码,把本产品送给您要关心的人,其每次测量的血压将自动发至您的手机。本产品尤其适合由于工作忙碌,没有多余空闲时间关注父母健康的30~45岁年龄段的人群。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17 基于pc的电针治疗仪 本成果是利用labview上位机和atma128下位机组成的电针治疗仪。我们采用中医学的针灸原理结合现代医学电刺激的治疗模式,利用可控的、稳定的、可调制的电子脉冲电流作为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18 5000吨甘草同步提取产业化技术 同步提取技术所得产品质量高,纯物理过程,没有溶剂残留。产品得率和含量均较高。安全,几乎是常压提取,无有毒有害试剂。易于放大,适合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19 食用菌活性多糖的高效绿色制备与开发 食药用菌多糖具有免疫增强、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降低血糖、抗溃疡、抗衰老、抗辐射等功效。

高压均质法/闪提法提取多糖tlh-3,具有时间短,提取率高的优点;

季铵盐沉淀法结合超滤代替柱层析法,时间短,提取率高,成本低,制备量增大上百万倍;

两种方法结合制备多糖tlh-3具有高效,快速,便捷等优点,能够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及应用。

采用硫酸化方法制备出多糖stlh-3,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主要技术特点: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0 荧光碳量子点/二氧化硅微球的研发 1.体外诊断试剂盒具有快速、敏感、简便、特异性高、易于标准化以及能实现早期诊断等优点。2020新冠疫情影响下,国内新增试剂盒相关企业超过2400家,较2019年同比增长120.43%,体外诊断板块已有7家市值超过500亿元的上市公司,板块2020年平均涨幅高达73.99%。中国已成为全球体外诊断试剂盒最具潜力的市场。

2.二氧化硅微球是一种用于体外检测试剂盒的常用载体材料,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表面易修饰,目前市售产品是在其表面修饰有机荧光素或者半导体量子点制备得到荧光二氧化硅微球用于体外检测试剂盒。但有机荧光素和半导体量子点水溶性差、毒性大、在硅球表面负载量低、易脱落。碳量子点具有尺寸小、荧光量子产率高、光稳定性和水溶性好、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针对上述问题,安徽大学毕红教授领导的研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化学偶联技术将碳量子点修饰到二氧化硅微球表面,研发出高品质的荧光碳量子点/二氧化硅微球,后续接上抗体或者靶向分子,可用于针对病毒、细菌和特种疾病的体外检测试剂盒。

3.本团队技术研发实力雄厚,前期工作基础好,技术指标稳定,工艺路线开发较成熟,已获得与本项目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5项。诚邀有意向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盒生产的企业、投资机构、同行专家等共同参与该项目,接受技术转让、联合开发、技术入股等转化方式。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1 具有显著降血糖功效的亮菌多糖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2.46亿,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9200万人,糖尿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世界第2大慢性病。糖尿病主要通过服药治疗和调节生活方式来控制,例如注射胰岛素及服用治疗药物等。但长期用药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近期课题组研究发现药用真菌亮菌(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 (scop.ex fr.) sing)液体发酵液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亮菌菌丝体多糖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和血脂作用,尤其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非常显著,其相关制备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亮菌多糖有望与胰岛素、二甲双胍等临床药物相媲美,成为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极具开发前景的降糖生物制品。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2 真菌毒素降解用生物制剂的工业化应用 项目组研发的呕吐毒素降解用酶制剂拥有来源明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菌株(td-01菌株),并且完全掌握了利用此菌株发酵生产降解呕吐毒素酶制剂的技术,所获得的产品酶活力高,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成本低、商品化程度高,使用安全,没有有害物质残留,环保经济;经实际大生产验证,酶解处理后小麦制品中呕吐毒素降解率最高可达80%,在保证呕吐毒素降解率的同时,也不会对小麦制品的产品质量、理化指标造成影响。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3 通过基因工程途径提高红霉素产量的技术 红霉素及其半合成药物是目前临床抗感染的主导药物之一,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等,然而,我国生产红霉素原料药的糖多孢红霉菌的产率较低。我们已发现红霉素产率与许多调控因子相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调控因子失活或增加拷贝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红霉素的产量,我们已利用该技术获得了多个与红霉素产量相关的调控因子,并可使红霉素产量提高15%-30%。该技术主要用于红霉素高产菌株的构建,已获得2项中国发明专利(zl201310082765.x;zl201410014348.6),还有多项专利正在实质性审查。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4 天然玫瑰护肤精华液 本品保持了玫瑰鲜花的天然成分及其各种芳香成分的完整性,具有非常自然、精致的玫瑰清香;具有美白、补水、收敛、抗老化等功效,适用于所有肌肤,有益于成熟、干燥、或敏感性肌肤,尤其是缺水性和粗糙性皮肤效果明显;能紧实、舒缓肌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修复、保湿、抗敏、养肤等作用。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5 金福菇活性多糖功能因子产业化 来源于食用真菌金福菇的功能因子活性( ic50为126 μg/ml)、纯度(95%以上)达到或超过行业技术水平,功能因子的制备关键技术已掌握(有多项研发课题、授权发明专利和新产品证书)。目前在研的新型金福菇功能因子性能更为突出,其活性方面(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作用)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6 新型真菌漆酶制剂 该蛋白为目前已知的唯一具有碱性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真菌漆酶蛋白。将该蛋白应用于纺织整染等清洁生产工艺,性能远优于目前的商品酶制剂如来自诺维信的真菌漆酶制剂,后者目前占据中国70%的真菌漆酶市场。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7 运动保健品新原料----石斛碱 石斛碱是一种来源于金钗石斛的生物碱,具有止痛、解热作用,可降低心率、血压,减慢呼吸,具强壮作用并可解巴比妥中毒,显著提高sod(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降低lpo(过氧化脂质)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石斛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但无致瘾性,可以减肥,,丰富肌肉中毛细血管,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的作用。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8 一种银杏鲜汁的制作方法 本成果是以药材银杏(白果)为原料提取加工鲜汁原液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将采来的新鲜银杏(白果)进行表面杀菌,经现代生物制备技术精心制备而成,最大程度地保护银杏(白果)原汁的色泽、风味、营养及功效成分,同时使产品有利于保存和实现工业化生产。把银杏(白果)加工成一种容易保存、携带方便、服用简单、口感好、易于吸收,具有保健营养成分、药用功能的银杏(白果)鲜汁原液。所制备原液不含任何添加剂,鲜汁原液含量达99%以上。本成果有专利支持。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29 一种新鲜石斛饮料的制作方法 本成果是一种石斛饮料的制备方法,是以铁皮石斛为原料,依次经破碎、高压均质提取、澄清、配料、高压均质混合、脱气和灌装灭菌过程,制备得到石斛饮料。本工艺制备的石斛饮料产品酸甜爽口、风味浓郁,颜色淡绿、口感纯正,含有丰富的石斛多糖,甘露糖、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和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长期饮用可以滋阴养颜、改变皮肤色泽、抗衰老、延年益寿。本成果有专利支持。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0 金福菇活性多糖功能因子产业化 来源于食用真菌金福菇的功能因子活性( ic50为126 μg/ml)、纯度(95%以上)达到或超过行业技术水平,功能因子的制备关键技术已掌握(有多项研发课题、授权发明专利和新产品证书)。目前在研的新型金福菇功能因子性能更为突出,其活性方面(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作用)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1 灵芝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系列产品 灵芝,俗称“灵芝草”,古称“仙草”、“瑞草”,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据研究和测定证明:灵芝含有蛋白质、多糖类、三萜类、氨基酸、生物碱、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营养物质。古今中外的医学家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证明:灵芝有止咳、平喘、安神、清肝、利胆、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降低胆固醇、抗辐射、抗诱变、抗肿瘤、抗衰老、缓解肌肉萎缩、护肤、养发、解毒等功效。同时,还能增强人体冠动脉血流量,延缓神经疲劳,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和免疫调节能力。目前,灵芝的药用和特殊的保健作用已被大众所认可。利用灵芝为材料,可生产系列保健品,如“灵芝茶”、“功能营养液”、“灵芝酒剂”及“灵芝功能食品添加剂”等。 安徽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2 高分辨超细径多模态支气管内窥镜及导航系统 从2003年的sars到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我国和全球各国人民均面临呼吸道疫情或疾病的严重威胁。研究表明,采用rt-pcr核酸检测,样品中病毒含量对诊断准确率至关重要,若采集的病原学样本病毒含量过低(咽拭子或痰液),可能出现假阴性(漏诊)的情况。超细径支气管镜可进入肺部支气管,通过吸引通道采集诊断精准度更高的痰或肺泡灌洗液用于检测,特异性好,为核酸检测假阴性率高的问题提供k8凯发欧洲杯的解决方案。

另外,对重症肺炎患者治疗,如果仅仅采用药物治疗,常难以有效控制感染,尤其是痰液黏稠及咳痰无力的病人,痰液容易阻塞支气管腔,进而易导致肺不张,对机械通气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影响病人脱离呼吸机。超细径支气管镜可有效清除气管中的分泌物,对病变肺段进行肺泡灌洗,清除分泌物更彻底,有效缓解呼吸道阻塞症状,提高疗效。因此在急救、病房、手术室及icu等各部门均可发挥最大作用。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但ct筛查发现的肺外周结节如何活检确诊仍需依赖支气管镜的微创活检。虽然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但因为这些结节位于肺外周,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时镜下不可见,又因结节小,盲取活检的成功率很低,因此需借助超细径支气管镜及辅助导航技术引导至目标外周结节,来提高诊断准确率,因此高分辨超细径支气管镜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中同样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3 泮托拉唑钠及制剂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胡富强团队历经8年的研究,“泮托拉唑钠及制剂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通过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率先突破制药产业化的晶型与结晶控制、迟释包衣和杂质分离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原料药、肠溶微丸胶囊、注射剂产业化。     该成果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明显降低产品价格。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项目201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4 淫羊藿提取物酶法转化提高淫羊藿苷 淫羊藿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淫羊藿黄酮, 现已发现 70余种淫羊藿黄酮,淫羊藿中80% ~90% 以上的黄酮为淫羊藿苷 (icariin)、朝藿定 a( epimedin a)、朝藿定 b( epimedin b)、朝藿定c( epimedin c);其中50%以上为淫羊藿苷,其他40%左右的黄酮为朝藿定a、b和c。其中朝藿定c,通过转化可以进一步生成功能活性更强的淫羊藿苷、淫羊藿苷元、以及淫羊藿次苷。转化过程主要是通过糖苷酶对r1或r2位置上糖基进行水解完成的。特别的,淫羊藿苷元、淫羊藿次苷是淫羊藿苷以及朝藿定等黄酮在肠道中吸收的主要形式,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主要采用了固定化蜗牛酶转化和微生物源糖苷酶定向转化。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5 生物活性肽 浙大团队研发了生物活性蛋白(肽)助力新型功能食品饮料,生物活性肽是对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益或是具有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小于3000 da 的多肽或寡肽。食源性动植物蛋白的多肽链中蕴含着多种多样具生物活性的肽序列,这些肽片段隐含在蛋白质序列中,不表现生物活性,酶解释放后,即呈现出各种独具特色的功能活性。生物活性肽可延分为小麦肽、大豆肽粉、海参肽。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6 主动渗透的纳米药物开发 纳米药是将小分子抗肿瘤药负载到纳米尺寸的载体中得到的。纳米药的直径在10-100纳米,是小分子药的几十倍,可以说的上是名副其实的“大象级药”。全球市场在2019年将达到178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338亿美元,未来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3.7%。

本项目纳米药物的开发关键是通过肿瘤细胞膜外的正负电荷吸引增加内吞以及通过调整药物结构使得在细胞高尔基体内被输送到细胞外。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7 智能柔性电子皮肤 浙大团队首次将组织再生材料与电子皮肤系统结合并植入生物体,研发了智能柔性电子皮肤。该项目利用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外附硅橡胶层作为皮肤再生材料,采用基于pdms的可延展无线监控系统监控皮肤生长和智能敷料技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并建立了伤口诊断机制和皮肤感官机制。皮肤生长模型建立包括温度、压力、皮肤阻抗、血氧变化以及心电信号等数据的皮肤生长模型,实现蓝牙与手机通讯,实时原位的诊断伤口状态是“正常”、“炎症程度”还是“生长程度”, 判断并实现辅助治疗。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8 龋齿修复材料 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发明出了一种仿生修补液,在牙釉质的缺损处滴上两滴,48小时内缺损表面能“长”出2.5微米晶体修复层,也就是人工牙釉质。长出来的人工牙釉质,其硬度和弹性模量与天然牙釉质的数值几乎相同。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39 康复工程创新技术与医疗物联网 浙江大学团队首次创新结合物联网技术和康复医疗工程,通过对医疗对象、医疗信息和标准化医疗流程的有机串联,实现简化医疗流程,提供全过程标准化医疗建设和医疗对象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了医疗安全和质量。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ai技术合并医疗专家团队决策,在检查、手术和常规给药等方面为医疗对象提供服务,综合提供针对个体的二级预防和治疗方案的远程操作。自主创新研发的运动实时心电监测系统、远程智能护理系统、康复工程研发中心医疗大数据平台、便携远程中频治疗仪等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0 眼科人工智能诊断辅助系统 自2013年开始,浙江大学与北京同仁医院、北京眼科研究院合作眼科智能会诊相关项目,在眼科人工智能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技术精准度比肩google;项目研究超过十几万张高质量标注数据,数据模型可以应用于糖网分级、12种疾病分类及相对应病灶定位,准确度达专家级;成果应用性强,目前已经与浙大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温医大附属眼科医院等多家眼科强院开展合作,同时,将进一步覆盖基层医院,形成基层医院-上级医院会诊的眼科智能诊断系统。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1 制药工业智慧生产系统 由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瞿海斌教授团队提供k8凯发欧洲杯的技术支持,开发用于制药企业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服务,帮助制药企业提升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制药工业智慧生产管理系统是致力于打造制药工业生产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应用于一体的生产管理系统平台。定位于制药行业的制造执行系统核心组件,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让制造执行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浙江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2 基于catc靶标一类抗炎新药 有效治疗sars-cov-2感染后炎症性疾病成为新的问题。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 (nsps) 分泌到细胞外会导致嗜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是严重sars-cov-2感染后炎症性疾病的驱动因素。组织蛋白酶c (cat c) 的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体内活性nsps水平。该成果以组织蛋白酶c为靶标,经过基于靶标的药物设计,合成了世界上首个新型“非肽基-非共价组织蛋白酶c抑制剂”。该抑制剂具有优秀的体内外cat c抑制作用,高效的nsps活性和体内外抗炎活性,可以改善多种炎症性疾病模型的炎症风暴。该抑制剂治疗效果显著,未观察到毒副作用,有望用于sars-cov-2感染后严重炎症性疾病治疗。 安徽医科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3 可以加热的医用床及推车 临床上很多患者体温达不到要求时,多采用局部加温的方式解决,安全隐患大。此新型实涉及一种医用推车(同理可推广至病床),包所述单元床板之间构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单元床板整体呈长条板状结构,所述单元床板内设置有腔室,多个单元床板相互连接且腔室贯通,所述腔室内设置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沿着腔室迂回布置,所述导热管的一端与热源的出风口连通,所述单元床板的一端铰接设置有床头,所述床头板的铰接轴水平且与单元床板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床头板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床头板与单元床板之间的角度,该单元床板设置的导热管能够均匀加热有效提高舒适度。在临床上解决了患者需要提高体温但自己无法达到目的的情况。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4 基于农作物秸秆基质的真菌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发酵技术与工艺 我国每年可生产7亿多吨秸秆,生物质秸秆的绿色综合利用是我国农业与环境的重要议题,亦属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本成果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进行真菌生物发酵,其发酵终产品是真菌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该成果通过秸秆替代,减少了当前真菌生物农药工业生产的中常使用的大米、玉米粉、小麦等农副产品,有效降低了生物农药的发酵成本,同时实现了秸秆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理,对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成果包含了“基于农作物秸秆基质的真菌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发酵技术与工艺”的整个工艺流程与关键技术,能满足工业化生产需要。 安徽农业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5 智能健康促进服务系统 智能健康促进服务系统,突出主动健康理念,倡导“预防为主”和“运动是良医”。系统以闭环式运动促进健康云服务技术体系为内核,将ai融入健康促进服务,提升健康管理各环节智能化水平,为各类人群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服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系统集成各类智能检测终端和多层次健康问卷,获取多维度健康信息;通过大数据融合分析和数据挖掘,综合评估用户健康状况,溯源健康风险因素;基于个体多样性差异,智能推理针对个体危险因素的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按照分层分类管理办法,实现精准跟踪管理。系统具备全方位、全流程的健康促进服务功能,在健康服务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6 斑翅果蝇生物防治技术 寄生蜂等天敌作为防治工具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安全性:寄生蜂将卵产在特定害虫体内,孵化后的幼虫取食被寄生的害虫致其死亡,寄生蜂本身对水果无任何作用,可以保证食品安全。2)持续性:寄生蜂能够维持适当的密度,能够长期将害虫控制在危害水平之下。3)专一性:寄生蜂专一性地寄生于特定害虫,对其他物种不造成危害,有助于生态系统稳定。斑翅果蝇是果园的关键害虫,在国内外造成重大危害。项目组已经获得斑翅果蝇的多种寄生蜂资源,获得了毛角锤角细蜂、蝇蛹金小蜂等多种寄生蜂的扩繁、保存、释放技术,申请专利数项。成果可应用在斑翅果蝇等果园害虫的生物防治上,为蓝莓、草莓、杨梅、樱桃等农产品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安徽师范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7 高产多不饱和脂肪酸菌种创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 多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对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团队创制的 ara和 dha 高产菌种,开发的高密度发酵工艺等关键技术在武汉实现产业化。富含 ara 微生物油脂制备是国际微生物油脂领域重要成果,在武汉烯王公司首先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团队与企业合作,突破了 ara 和 dha 油脂的精炼技术,油脂微胶囊化技术,产品多元应用技术等。建立了符合国际婴幼儿配方食品规范的发酵、提炼、微胶囊生产线,产业化公司成为国内外 ara 和 dha产品的核心供应商。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8 便携式测序设备:5g通信条件下的生命科学创新技术 个人可穿戴设备 建立基于测序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健康管理多个应用场景,开发连接智能手机/移动设备使用的纳米孔仪器smidgion:可以通过充电接口和耳机接口与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连接,运行4-5小时。具备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疾病爆发中的冠状病毒病原体监测,分析环境样本或者农业样本,对于野生动植物或木材进行实时物种鉴定,病毒宿主鉴定。 东南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49 基于细胞类型解卷积的癌症诊断芯片及设备 在临床和科研中,识别细胞类型是癌症诊断、血液分析等的重要内容,项目拟开发一套基于细胞类型解卷积算法,并与基因芯片结合,集成为细胞类型分析设备。只通过一组基因的表达水平,判定样本中所有细胞类型及其丰度;且可根据组织类型定制芯片,扩展应用。该设备可用于临床和科研中关于血液疾病、癌症、免疫分析等,成本低、操作简单、准确性好。 东南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0 精准分子刀技术 癌症、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等疾病占据了人类死亡率的90%以上。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人数1929万人,其中中国占比23.7%。因此提高恶性肿瘤和癌症的诊治水平是国家重大需求。而精准分子刀技术对多种癌症、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已有不俗的表现。本产品是全球唯一从临床已经获批上市的药物中原位自组装智能分子刀制剂,实现癌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疾的精准诊疗。已获得美国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截止2021年,炎症相关疾病(如疱疹病毒引起的过敏等)的医院院内制剂开始在临床应用,拟进行科技产业化。 东南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1 基于细胞外囊泡的肾脏病靶向治疗新技术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医疗花费高,患者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抗炎治疗手段仍然有限。近年来,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刘必成教授团队通过研究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基于上述系列研究,对evs为载体的肾脏病创新治疗策略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积累。以evs为载体的药物治疗可能是极具诱人前景的未来肾脏病精准靶向治疗新技术,有望早日造福数以亿计的肾脏病患者。 东南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2 bmp9 电响应可控释放材料 针对目前骨缺损创伤中骨膜修复治疗效率低下的问题,本项目设计变构自聚合高分子材料,保证可控,快速在创伤部位释放bmp9;通过改变糖代谢途径,开发了 bmp9 快速大规模量产工艺;通过压电材料 pvdf,聚亚酰胺,pla 等,控制高分子结构内的电势转换性能,实现了bmp9 通过热、光、声等辅助手段实现可控释放。此项未来将可用于牙科,骨科等修复。 东南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3 空气中病原体连续监测系统 本系统主要功能与参数设计如下:

•自动值守,更换试剂间隔长于8小时

•自动吸收、处理空气样品,每小时处理空气量不小于1000升

•处理后的空气,经过hepa过滤处理

•机器内部可以消毒

•机器表面可耐受指定的消毒剂处理

•每天可报告多达100000个数据点以上,满足快速人员流动检测

•提供数据接口,可与身份识别系统提供数据。

•可疑数据可保存部分样品,供后续测序分析,可发现新型的病毒变异

未取出样品进行自动灭活处理

本系统可实现经过的每一位人员的样品采集和即时分析,在适当的延时后连续提供结果,并与身份识别系统数据耦合,为呼吸道传染病提供前置预警。提高应对突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东南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4 纳米材料毒理学评价及环境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通过医工结合,系统研究了多种重要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与机制、构建了纳米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研究的新方法。基于纳米材料的修饰改性及与生物界面相互作用原理,原创性设计了基于氮掺杂碳纳米管、过氧化物酶及其底物识别的高灵敏度纳米生物传感器。 东南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5 药物lumacaftor——阿尔兹海默症治疗新靶点的抑制剂 阿尔兹海默症(ad)严重威胁人类健康。ad主要分子病理为胞外的淀粉样沉淀(ab)和胞内的tau过度磷酸化,以及由二者导致的神经元的死亡,由此造成患者记忆和认知功能的退行性丧失。本成果以鸟嘌呤核苷单磷酸还原酶1作为预防或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靶标的应用,所述药物为lumacaftor或其衍生物或含有lumacaftor的药物组合物。鸟嘌呤核苷单磷酸还原酶1(gmpr1)的水平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高于健康者,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靶点。该lumacaftor可以抑制gmpr1的活性,进而阻止神经元死亡,治愈阿尔茨海默症。本成果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在所有已知药物中筛选出lumacaftor,并在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中验证了其治疗效果。 东南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6 新型磁性组织修复支架 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支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商业价值,在前期提出的利用组装调控纳米颗粒吸收外场能量的原创性理论基础上,研发了在临床支架表面修饰均匀致密的磁性纳米颗粒组装膜的技术,成功制备了新型磁性支架。该支架创新性地实现了对环境中电磁能量的利用,对损伤部位施加局域磁效应,细胞和动物实验表明该支架可促进骨缺损修复达50%以上,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产品的相关成分均已获得中国fda临床审批,可用于人体,具备立即转化的潜力。 东南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7 心血管中药制剂药理机制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围绕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关键靶点及其机制,我们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研究,在circulation,atvb,jbc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创新性发现组合药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我们将组合药物的理念与现代中药研究相结合,对“脑心通胶囊”进行药理学机制研究,并研究“脑心通胶囊”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发现“脑心通胶囊”能够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药物他汀类药物组合,有效降低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增强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我们关于“脑心通胶囊”的研究工作于2016 年发表,此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我们多次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及后续深入研究进展,对“脑心通胶囊”的临床应用起到推动作用,与2016 年相比,2017 年“脑心通胶囊”的新增销售额显著增加,充分体现出基础研究对现代中药推广应用的有效促进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8 皖产药食资源功能应用 利用现代营养学和食品加工技术,重点研究菊花、金银花、黄精等皖产药食资源和皖产矿泉水资源,探明其中实现机体细胞代谢调控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创制改善肥胖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粥样动脉硬化、脂肪肝等)的功能食品和特医矿泉水;利用食药生产残渣,研发提升鱼、禽、畜肉营养品质的绿色饲料。相关研究现已获批发明专利1项、申报发明专利2项。 合肥工业大学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59 一种桑白皮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项目提供了一种桑白皮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以及所述桑白皮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在防治肥胖及肥胖诱发的代谢综合症药物及保健品中的应用。提供的桑白皮提取物制备方法提高了桑白皮中有效成分提取率;避免了热敏性活性成分的损失;提取时间短,能源消耗少;料液分离迅速;过程简单易操作,现提现用。所述桑白皮提取物在降低体重、体脂、血脂以及血糖,改善糖耐量受损,抗氧化应激,调节脂肪细胞分泌因子及炎症因子水平,是显著有效的,因而可以被用作有效预防或治疗肥胖及肥胖诱发的代谢综合症药物及保健品,进而拓宽了防治肥胖代谢综合症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的来源。 黄山学院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60 一种柳叶蜡梅茶的制作方法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柳叶蜡梅茶的制作方法,包括萎凋、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本项目主要是通过二次蒸汽焖杀,二次摊凉杀青叶,二次烘干等技术,去除目前柳叶蜡梅茶中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本项目制作的柳叶蜡梅茶冲泡后内含物丰富,叶底金黄色,汤色澄清,清香宜人,并有水果香或花香,成茶滋味醇而不苦涩。 黄山学院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61 一种柳叶蜡梅茶的制作方法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柳叶蜡梅茶的制作方法,包括萎凋、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本项目主要是通过二次蒸汽焖杀,二次摊凉杀青叶,二次烘干等技术,去除目前柳叶蜡梅茶中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本项目制作的柳叶蜡梅茶冲泡后内含物丰富,叶底金黄色,汤色澄清,清香宜人,并有水果香或花香,成茶滋味醇而不苦涩。 黄山学院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62 一种产耐高温蛋白酶菌株 本项目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产耐高温蛋白酶菌株,所述菌株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于2019年10月17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菌株保藏编号为:cctcc-m-2019836。本项目利用酪素培养基筛选法筛选出一株产蛋白酶b.cereus菌株hsu-2,其产蛋白酶的最适反应ph值和温度分别是7.0和60℃,是一种耐高温的中性蛋白酶。该蛋白酶可耐受5.0%过氧化氢、5.0%十二烷基磺酸钠和5.0%去污剂triton-x-100作用,而5.0%去污剂吐温80可显著提高该蛋白酶的酶活力。 黄山学院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63 一种黄精内生菌及其应用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黄精内生菌及其应用。所述黄精内生菌,命名为hj-1,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号为cctcc-no:m2018159,保藏时间为2018年3月28日。研究表明,该菌株的发酵产物具有抗绿脓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作用。 黄山学院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264 大气真菌孢子智能检测预警平台 利用孢子捕捉器捕捉大气中的真菌孢子是植物真菌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手段,针对现有的孢子捕捉设备需人工每天定时换取载玻片,效率低、费时费力等问题,本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ark-1123c型工控机和显微镜ccd摄像头的高放大倍数、高分辨率显微图像远程采集的大气真菌孢子智能检测预警平台设计方案。创制了系统的硬、软件结构,实现了自动取载玻片、涂脂、空中孢子捕捉、孢子显微图像采集、载玻片回收、采集图像无线传输等一系列功能,且可根据用户需求远程设置孢子捕捉和显微图像采集参数,能够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放大400倍的4096像素×3288像素的真菌孢子显微图像,显微图像质量接近研究级显微镜水平,可连续40天在野外田间进行检测工作,为农田大气中真菌孢子的自动计数及作物病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了重要k8凯发欧洲杯的技术支持。 安徽大学 生态环保
265 餐厨废弃物分质分相梯级转化技术与应用 浙江大学石伟勇教授联合课题组针对餐厨废弃物等瓶颈问题:(1)开发了热调质的提油技术和好氧生物调控的脱水技术,实现“油—水”的高效分相转化,为有机物后续梯级转化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发明了微好氧生物强化产酸、fe2 /fe3 促解除丁酸抑制及活化过硫酸盐强化产气的“酸-气”时序性可选调控技术,实现餐厨废弃物短程产酸、解除中程酸抑制及长程强化产气的灵活多梯级转化。为解决现有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工程的酸抑制等系统不稳定难题提供了有效的k8凯发欧洲杯的解决方案。 浙江大学 生态环保
266 生活垃圾阳光房处理技术 本项目开发了好氧高温菌剂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好氧高温菌的培养和富集技术、有机固体废弃物降解液菌剂制备技术、菌剂载体制备技术。项目还开发了高温堆肥模拟装置,可以在实验室模拟实际效果。最终,项目设计的阳光堆肥房,可以实现太阳能物料加热、自然通气排水,无需额外耗能。 浙江大学 生态环保
267 节能型全自动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集成系统 浙江大学团队首次以“全自动”污水处理为核心设计,立足于解决以工业污水为主的污水问题,实现了各类污水治理的全过程管理。自主研发设计的全自动污水处理装置包含节能供能系统、识别检测系统、核心处理系统、过程监控系统四个子系统。对比其他同类产品,本设备的优势在于结构设计简单、适用范围广、处理效率高、效果显著等。核心处理系统中应用的新型mbr污水处理装置通过科学的工序排列设计以及自主设计的工艺优化,在简化工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和处理能力。 浙江大学 生态环保
268 低温余热深度利用与氟塑钢换热器 浙大团队综合借鉴低温余热利用的技术和经验,研制出能够适用各种低温换热器的新材料,提出低温余热深度利用新路径。利用氟塑料 钢复合材料研制出一种适用于低温换热的新型低温换热器。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适应各种深度回收,解决了产品系列化困难的难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柔性设计和加工,其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可观。 浙江大学 生态环保
269 燃煤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控制技术 浙江大学团队创制多环境烟气超低排放技术,对脱硫、脱硝、除尘、技术集成和其他多种废气处理均有针对性处理效果。其中,烟气脱硫超低排放采用三种核心技术,电石渣-石膏法脱硫技术,在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同时显著增强脱硫效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塔内烟气流场优化技术,在解决塔内旋流问题的基础上大幅加强气液平均分布;高效托盘技术,通过优化开孔率、气液比、烟气流速进行参数优化,实现高效脱硫、除尘。烟气脱硝技术采用中低温脱硝,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流体脱硝喷枪和脱硝高效响应-反馈控制系统,首创的宽温窗高抗性脱硝催化剂实现了90%以上的脱硝效率。烟气除尘技术采用湿式电除尘技术,经厂区改造后除尘效率显著提高。项目为不同应用环境下的烟气排放控制均有针对性帮助,经技术改造后均可实现排放达标且减少成本。 浙江大学 生态环保
270 酵解风屏养殖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针对现有养殖废水处置技术的不足,浙大团队通过生化与物理强化相结合的技术,首创并建立了“酵解风屏养殖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避免了现有养殖废水处置技术的不足,实现了对水体废水零排放,彻底解决了养猪企业废水外排的问题。该技术目前在江西新余市推广,受益养殖规模近90万头存栏数,有效保护了新余市的绿水青山,受到了新余市农业局和环保局的肯定,为全国其他区域养殖废水零排放治理和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浙江大学 生态环保
271 高盐有机废水处理膜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排放的高盐有机废水对环境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高盐有机废水主要来源于化工(尤其是氯碱行业)、道路除冰和食品加工领域,其它不可忽略的来源还包括印染废水、皂素废水、石油开采废水、造纸废水和农药行业排出的废水等。高盐有机废水的总量巨大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果在排放之前不对其进行处理,废水中高浓度的可溶性无机盐和难降解的有毒有机物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土壤及地表水、地下水造成破坏。因此,在水资源日渐短缺的今天,探索行之有效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废水处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研究团队将采用高盐废水处理技术:物理化学法、生物法。运用三维网状结构,降低膜链段的流动性,提高膜的机械性能及稳定性,采用双功能团有机硅烷交联剂,毒性小、价格低廉,且增强与支撑体之间的结合力,膜材料耐高温、耐有机溶剂、耐氯(hclo:100ppm),高盐离子截留率,对醋酸钠和氯化钠的截留率超过99.9%。

浙江大学 生态环保
272 巢湖蓝藻监测预警系统及关键设备研发 建设了巢湖湖体水质监测、多源数据集中存储与利用、巢湖蓝藻监测模型、巢湖蓝藻水华预测模型和巢湖蓝藻监测预警平台,形成了从产业、数据,到模型和应用的湖泊环境和水华监测预警生态链,蓝藻监测预警平台在合肥市政务云试运行一年,为下一步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治理巢湖蓝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系统推广到其他污染严重的淡水湖泊提供了丰富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生态环保
273 可燃固体废弃物燃烧技术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和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它不仅污染环境,还危害人类健康,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传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填埋、堆肥以及焚烧。焚烧已成为目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的主要手段,但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可燃固体废弃物直接焚烧存在燃烧不充分、温度分布不均、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本项目开发了可燃固体废弃物两段式热解旋流燃烧技术,其原理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先将可燃固废中的能量元素c/h/o转化为小分子可燃气,再将可燃气完全燃烧生成h2o和co2,并产生热能。该技术集成了热解气化技术和燃烧技术的特点,有效提高了可燃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效率,改善环境,有效阻止二次污染 合肥能源研究院 生态环保
274 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快腐与养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针对秸秆还田过程中存在的腐解速率慢,养分利用率低等关键问题,通过室内模拟、田间小区和大田示范等系统试验方法,阐明了秸秆腐解过程中化学物质组分与结构变化规律、养分释放特征及替代机制;创制高效降解秸秆复合菌剂及相应的高效定殖营养载体;集成创新了小麦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玉米)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和速效氮肥前移、玉米秸秆粉碎翻埋还田“氮肥前移与磷钾后移减量”的养分运筹关键技术,实现了养分高效利用与化肥减施,并在淮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了磷肥和钾肥周年分别减量10%和30%,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安徽农业大学 生态环保
275 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 针对农林废弃物、粮食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问题,在国家农业科技转化、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系列项目支持下,安徽农业大学联合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鼎梁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攻关,创造出一套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新模式:打捆收集 粉碎制粒 气化燃烧,并研制高密度秸秆打捆机、秸秆颗粒机和生物质气化炉系列产品 8 个。研究共获得国家专利2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应用,技术装备列入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范围,近三年累积销售秸秆打捆机、秸秆颗粒机和生物质气化炉2002台,新增销售收入1.8954亿元。 安徽农业大学 生态环保
276 重污染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 针对黑臭水体外源污染与内源污染特征,在采取有效控源截污措施基础上,实施底泥改性、生态修复、岸坡拦截与景观重构、生态体系调控与监测预警等组合技术,达到水体消除黑臭、水质改善、透明度提高、景观宜人等修复效果。 合肥工业大学 生态环保
277 高浓度化工废水处理及零排放技术 针对高浓度化工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盐度高、生物毒性强、难降解等特点,采用高级氧化、高效厌氧、复合好氧、深度处理等组合技术,实现达标排放;或采用物化预处理、膜分离、高效蒸发等组合技术实现零排放。 合肥工业大学 生态环保
278 黑麦面 本品含有更丰富的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更高保健营养功能。黑麦面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可有效清除人体体内氧自由基,延缓机体老化;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能协助肠胃蠕动,加强肠胃吸收营养,同时排除体内废物,清理大小肠,达到健胃清肠效果;富含大量的可溶性纤维,可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阻止脂质过氧化,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都有明显的预防、防治作用;本品结构紧密并且湿度大,在人体内分解的速度较慢,只需要较少的胰岛素就能保持人体血液的平衡,经常吃黑麦面就可以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因此,与其他食品相比,本品具有明显控制血糖上升的效果,是糖尿病朋友的优秀食品,也是中老年人预防三高,瘦身减肥的优秀食品。 安徽大学 绿色食品
279 杏鲍菇富硒栽培技术 利用食用菌富硒技术,可以使硒与食用菌多糖等生理活性物质协同增效,提高食用菌营养价值,提高人体对硒元素和食用菌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率。目前,科研工作者对食用菌富硒方法和产品的相应开发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目前天然食物中富硒程度极低,难以为人们补充硒缺乏的难题,而以亚硒酸钠能作为添加剂补充硒,却会因为无机硒的生物活性低于有机硒,而无法被有效的利用吸收,在现今的研究中,科学家将重点放入到富硒动植物的培育上,利用动植物的富硒特点,将硒元素富集成为有机硒化合物增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同时利于硒元素的吸收。 安徽大学 绿色食品
280 植物新品种-皖南百合1号 我校培育的观赏花卉植物百合属新品种-皖南百合1号已由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受理品种权申请,申请号为:20101117.2。该项成果已经于2010年9月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安徽大学 绿色食品
281 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安芋3号 安芋3号是以sr91.109为母本,pc99-3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子(f1代)。通过在实生苗圃的选择、鉴定圃的鉴定,再将其放到我省多个实验点鉴定,并在自然发病区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结合室内接种抗病性鉴定的综合评估后,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综合性状优良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系号199087-2)。 安徽大学 绿色食品
282 食用保健型甘薯系列新品种 食用保健型甘薯新品种(系)是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引进国际薯类中心配制的杂交种子,经过多年、多点的选育、鉴定,培育出产量与当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相当,但外型美观、综合性状更好,富含维生素a和c、胡萝卜素、粗纤维等,且糖份含量低(特别是蔗糖含量低)的保健型甘薯新品(系)。可提供的食用品种有各种薯皮、薯肉型(红、白、橘红、紫色等)品种。现有试管苗供应市场。 安徽大学 绿色食品
283 速生杨树组培技术 速生杨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速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销路畅等特点。它即是营造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绿色长廊、四旁绿化的首选推广树种,又是营造工业用料和造纸等用材的商品林,也是保护环境的生态林。利用组培快繁技术生产速生杨树苗,其繁育速率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另外,组培的速生杨树苗,其生长速度旺盛,可以一年成树、三年成林、五年成材。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利用价值。 安徽大学 绿色食品
284 新型环保肥料与土壤改良技术 国内农用化肥年施用量(折纯)达到6000多万吨,施肥效率低下和化肥消费高之间的矛盾将随着能源匮乏引起的化肥涨价而进一步激化。化肥使用效率低下,导致用量增多,进而带来更多的环境影响,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体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经浙江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环保控释肥料是在传统肥料的外面包覆一层易降解的有机材料膜,根据作物的营养需要控制肥料养分的释放量和释放速度,使肥料养分的释放与作物的营养需求保持一致,施用简便、省工增效、节能环保。

浙江大学 绿色食品
285 水稻绿色生产效益亩增“双百”应用技术 浙大团队研发了水稻绿色生产效益亩增“双百”应用技术。该项目利用 新型天然生物质如植物源提取物小分子有机酸、氨基酸、腐植酸、海藻酸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在水稻灌浆期促进水稻氮碳代谢,加快水稻碳水化合物运转,从而降低瘪谷率,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达到增产。 浙江大学 绿色食品
286 臭鳜鱼专用发酵剂创制及工业化应用 臭鳜鱼是汉族传统名菜,徽州代表菜之一,源于安徽省古徽州地区。它是由鳜鱼发酵而来的。传统臭鳜鱼属于自然发酵水产品,普遍存在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安全性差、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本成果通过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定向筛选出有利于臭鳜鱼稳定发酵的菌种,创制出臭鳜鱼专用发酵剂,在实际工业化应用中,工业用盐量降低67%以上,发酵时间缩短29%,产品次品率低于0.5%,质构品质(弹性、咀嚼性和黏着性)显著提升(p<0.05),生物胺降低49%-83.54%至安全水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绿色食品
287 生姜精油制备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以安徽特色生姜为原料,采用分子蒸馏、生物发酵、生物酶解等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解决生姜精油加工产业中精油纯度不高,副产物利用率低,原料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集成生姜精油制备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有效提升生姜精油中姜烯等萜烯类化合物含量,相对含量提升50%以上。利用姜渣、精油蒸馏液,开发发酵型姜茶、生姜膳食纤维粉等高附加值产品。本技术成果可显著提升生姜精深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绿色食品
288 豆制品副产物生物发酵饲料化高值高效综合利用 豆制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健康食品。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豆制品的发祥地,有深厚的加工技术积累和文化底蕴。传统豆制品加工是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因环保问题,废污水和豆渣等副产物的处理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导致大量企业和作坊被关闭。本成果采用筛选的多菌种益生菌生物发酵黄浆水、豆渣饲料化利用,延长保质期到12个月以上,并开展了猪、牛、羊、鹅等动物喂饲实验,找到最佳用量、替代量、饲喂时长等关键指标,具有涵养肠道微生物、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料重比等指标,解决了环保问题的同时,提高副产物利用效率,促进动物健康养殖,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绿色食品
289 优质高产蛋鸡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及应用 该成果是安徽农业大学和荣达禽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创新成果,历经十多年培育出的“凤达1号蛋鸡”新品种(配套系)获得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是安徽省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蛋鸡培育新品种。新品种特色鲜明,具有适应性强、产蛋量高、蛋品质优良等特点,产品市场认可度高、推广应用范围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新品种(配套系)选育过程中,首创并应用了两项鸡蛋品质性状选育技术,集成创新了配套育种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相关技术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订安徽省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12篇。该成果总体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已获得2019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安徽农业大学 绿色食品
290 白羽肉杂鸡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本成果属于家禽绿色生态健康养殖领域,主要开展白羽肉杂鸡雏鸡与青年鸡微生态制剂日粮的研制、白羽肉杂鸡孵化中期热习服技术、鸡舍隔热通风技术、新型养鸡大棚用窗户及肉鸡养殖可调节料槽等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获得鸡源微生态制剂中试产品2个,专利产品3个,专利技术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2篇。通过本成果的示范与应用,可有效提高白羽肉杂鸡的生长性能,增强抗病力,并提高鸡肉的品质和风味,改善白羽肉杂鸡整体健康水平,缓解热应激,促进药物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安徽农业大学 绿色食品
291 坚果采收和初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 坚果因其特有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在丘陵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作用。采收、脱蒲、破壳取仁为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三个关键环节。成果体现为采摘、脱蒲、破壳三方面的技术突破与适用装备的研发。

(1)针对山高、坡陡、树高、采摘难,研发了系列手持式高空坚果采打机。采打机的采打头采用异步移位技术和采打杆可伸缩动力传送技术,解决了“无机可用”难题。 (2)为减少挑工,研发了系列重量轻、体积小的、能上山的坚果脱蒲机,采用连续喂料螺旋推送柔性揉搓挤压、振动分选便捷收集技术,实现高效脱蒲,蒲渣直接还山。 (3)采用模仿人工加工破壳取仁方式的机械臂、内附窝眼式的锤头底端与果臼 槽,冲击破壳可生成利于壳仁分离且果仁损伤小

安徽农业大学 绿色食品
292 黑糯鲜食玉米新品种培育及精深加工产业化 针对当前安徽省鲜食玉米生产上缺乏优质抗逆新品种、鲜食玉米品种缺少配套区域标准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及专用型适加工品种缺少配套标准化加工工艺等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玉米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团队育成审定了安徽省第一个国审黑糯鲜食玉米新品种(国审玉20200525),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同时开发出了适宜长三角流通的优质鲜食玉米品牌7个,构建并完善了3个安徽省区域公共品牌“黟品五黑”、“禧禾嘉粮”及“那年乡下”产品体系,旨在立足县域特色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向营养健康深加工绿色食品转型升级,研究基础扎实、技术集成熟化度高,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绿色食品
293 氨基酸在低钠低磷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保水、保油、风味与口感等是肉制品的重要品质特性。氯化钠、复合磷酸盐等是改善肉制品上述品质特性的传统添加剂,但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赖氨酸、精氨酸与钾盐等作为辅料的低钠低磷酸盐肉制品,以改善肉制品的色泽、风味、组织状态与口感等品质特性,提高产品出品率,降低钠盐与磷酸盐的使用量。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294 畜禽血液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血液是畜禽屠宰加工过程重要的副产物之一。我国血液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但血液色泽不稳定,也具有腥味,将血液添加至肉制品中对其色泽和风味等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利用nano2、vc和ve等技术手段稳定血液色泽、掩蔽腥味,提高了肉制品铁等微量元素和蛋白的含量,也为血液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295 一种泡椒凤爪浸泡液 鸡爪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等营养物质,极易腐败。传统的延长其保质期的方法有辐照杀菌/热力杀菌和添加防腐剂等,均存在系列问题。本技术利用药食两用植物荷叶和艾叶,制备泡椒凤爪浸泡液,抑制微生物繁殖,也为荷叶和艾叶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296 灵芝品质提升与深加工关键技术 建立了灵芝质量评价技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创立了灵芝产品脱苦技术,探讨了灵芝不同成分协同作用的营养保健功效和协同关系,初步建立了多糖类保健食品质控标准,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297 霍山石斛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大健康产品开发 系统分析了霍山石斛有效成分的积累规律、结构特征、药效活性和作用机制,建立了霍山石斛有效成分的绿色提取制备技术、保健食品配伍技术和制剂技术,形成降糖保肝养胃系列保健食品配方,发表sci论文26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通过省级成果2项。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298 酒曲曲虫控制 创新建立酒曲曲虫非化学综合防治方法,经三年应用证明,本方法具有低投入、持续高效的特点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299 一种方便米饭的制作工艺 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研发的技术来源于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

方便米饭具有省时、省力、携带方便、保质期长、卫生经济等特点,受到现代人的喜爱。但目前我国生产的α化方便米饭的复水性与感官质量(色泽、形态、滋味、香味及口感)与传统米饭差距较大。该成果以12个品种的大米制作热风干燥型方便米饭,分析了原料大米的成分、米饭蒸煮品质指标,以及物性指标与方便米饭感官指标之间的关系。据此建立热风干燥型方便米饭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的方便米饭复水后米香浓郁,综合评价优异。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300 一种复合酶法改性小麦蛋白的方法 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研发的技术来源于国家863课题。

该成果利用复合蛋白酶法改性小麦面筋蛋白,提高其凝胶特性的的同时,还全面提高其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发泡性、泡沫稳定性等功能性质,获得加工性能良好的改性小麦蛋白。该酶法改性小麦面筋蛋白产品可作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用于进一步提高面制品、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等食品品质。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301 一种高膳食纤维的五谷益生膨化粉及其制备工艺 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研发的技术来源于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

该成果建立了一种高膳食纤维的五谷益生膨化粉及其制备工艺:杂粮筛选、碾磨制粉、物料按比例混匀、调整物料水分、水分平衡、双螺杆挤压膨化、干燥、粉碎、强化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分袋包装。该成果产品的特点是:采用天然的谷物杂粮制造,未添加任何乳化剂和甜味剂,强化了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膳食纤维含量达到国家高膳食纤维食品的规定,开水冲泡即可方便食用,是一种适宜于中老年人群食用的理想营养方便食品。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302 一种双螺杆挤压制备组织化小麦蛋白的方法 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研发的技术来源于国家863课题和安徽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该成果利用双螺杆挤压制备组织化小麦蛋白,解决了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时,小麦蛋白难于在挤压机中挤压且产品品质较差的问题,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稳定、高效、节能、卫生,操作简单,加工成本低,是一种适合规模化、连续化工业生产的方法,生产出的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保质长,烹饪加工稳定性好,使小麦蛋白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小麦蛋白产品的附加值。开发的产品外观平整规则,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复水后组织结构、纤维化状态显著,外观和口感与肉制品的品质十分相似,组织化小麦蛋白拉丝效果明显。开发的产品在休闲食品领域、餐饮业等应用前景广阔。 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食品
303 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器 新能源汽车用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是安徽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技术创新团队采用先进的设计与控制技术,使用机-电-热一体设计方法,经过多年的设计-测试-优化-再测试的研发历程而成型的系列产品;在该系列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该系列产品具有功率密度高、成本低、高效区域广等优点;在电动乘用车、商用车和物流车等车型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安徽大学 电子电器
304 汽车传动系部件装配线 本装配线可分别进行汽车变速器、驱动桥等传动系部件的装配,涉及装配过程中的压装、拧紧、测量、在线检测、托盘、物流输送等设备的设计和开发,可完成该减速器总成的装配,包括上料、输送、装配、压装、检测和调整等全部装配工作,并具有较高地自动化水平。 安徽大学 电子电器
305 复杂曲面汽车零部件三维测量、快速原型及cae有限元分析集成技术的研究 复杂曲面汽车零部件的快速测绘设计及制造一直是汽车行业的技术难题。该成果利用三维测量、快速原型及cae有限元分析集成技术可实现对复杂曲面汽车零部件的快速仿制。 安徽大学 电子电器
306 含光伏电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 电动汽车充电站对确保电动汽车在大范围内灵活运行十分必要,电动汽车充电站不仅要为电动汽车补充能量,同时也是电动汽车与电网的接口,因此,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是当前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成果包括: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指导地方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含光伏电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的一体化设计方案。虽然国家最新出台了系列充电站建设标准,但没有系统地相关文件说明达到这些标准的资料,而且含光伏电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是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站新的尝试。

安徽大学 电子电器
307 面向多模态集成的微型高分辨率电子/窄带光谱/oct内窥成像技术 浙江大学在电磁兼容技术领域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顶级水平的研究团队,团队在集成电路和射频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干扰防护技术、以及电力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在电子电气相关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解决市场痛点,浙江大学寻求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电磁兼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点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车辆、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发电、家用电器、无线通讯、航空航天、医疗仪器、机器人、以及国防军工等产业提供电磁兼容技术服务。  浙江大学 电子电器
308 智能伺服压力机   伺服压力机比较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西班牙发格(fage)、日本网野(amino)、日本小松(komatsu)、德国舒勒(schuler)等压力机制造企业相继推出了多种传动结构、不同规格的伺服压力机,几乎垄断了所有高端压力机的市场。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国际化和人们消费观点的上升,对制造产品的流线型和个性化要求,各行业也引进了很多的国外的制造装备。由于伺服压力机制成品的高精度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具有节能的优点,对当前国内节约型社会更具有意义。

浙大团队针对大功率低扭矩伺服电机的扭矩输出特性,研究了基于电流控制的控制策略,开发了伺服冲压工艺控制系统,实现了转速、转向的高效控制,极大提高了伺服冲压工艺的灵活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浙江大学 电子电器
309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技术 浙大团队研发了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技术。该项目包括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无线充电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开发了充电云商务平台,能够利用手机进行充电桩定位、预约充电与付款等业务。 浙江大学 电子电器
310 微波多普勒传感器在智能领域应用 随着微波半导体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微波技术的物理实现不仅十分简单、廉价,而且体积甚小,各种物体探测装置中都可以放进火柴盒大小的微波传感器,成为目标探测装置中常见的组件。     大型微波探测传感器往往应用军工领域。而浙江大学团队开发的成果主要应用于民用,这一类微波多普勒传感器主要工作于c波段(5.8ghz)x波段(10.525/10.687ghz)和k波段(24.125ghz),其发射功率小于10毫瓦,都是在国际电联规定的无需申请使用频点的ism频段,能量辐射大大低于osha准则,对人体无任何影响,且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环境内的使用。  浙江大学 电子电器
311 高速低转矩脉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及产业化 项目实现对当前永磁同步电机模型优化、驱动控制系统性能优化与提高。获得研究对象永磁同步电机最优化模型,针对研究的永磁同步电机,完成新能源汽车的电机能耗降低、输出功率、转矩等参数分析报告,开发出具备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低转矩脉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

项目应用前景广阔。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迎来政策利好和产业技术升级,未来将获得产业发展红利。本项目开发的永磁同步电机系列产品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家用电器、航空航天等场合。

皖西学院 电子电器
312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soc芯片开发与产业化 本项目面向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应用领域,研发并产业化32位soc芯片-asm31am6408,该芯片采用国际主流32位cortex-m0 cpu内核,二者匹配电机驱动pwm控制专用的捕获比较单元、数学协处理器math、dma、高速高精度的adc、高精度时钟模块以及满足车载信号通讯要求的can2.0b接口等模块,部分性能甚至优于对标芯片。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电器
313 机器视觉在线测量与检测技术及仪器 机器视觉在线测量与检测技术在工业、农业、生命科学等行业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手机、面板显示、半导体、新能源等3c领域和机器人应用等智能制造领域,正是利用这种技术保证了关键工序产品质量的100%控制,因此近年来发展异常迅速。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与应用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支持下,成功开发了下一系列列视觉在线检测技术及仪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已在平板显示基板玻璃、液晶阵列、彩色滤光片、ito镀膜、锂电池、汽车发动机等产品的三维测量与缺陷在线检测场合得到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电器
314 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误报率低:采用红外 蓝光双波长探测,可以判断粒子大小,区分火灾烟雾颗粒和灰尘、水蒸气颗粒,极大降低灰尘、水蒸气引起的误报。

nb-iot 功能:内置的nb-iot 无线通讯组件,可远程上报设备状态、故障、火警等信息。

超长待机:大容量电池、超低功耗设计,电池续航能力长达5 年以上。

维护方便:烟感主体与安装底座采用磁吸的方式连接,配备有专用的免登高拆卸工具,拆装维护方便。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电子电器
315 微小部件高速高精度自动分拣装备 微小部件高速高精度自动分拣机主要用于毫米级晶片、元器件和机械配件的检测和筛选,可高效准确地实现产品尺寸筛选,并进行双面外观缺陷检测。动态尺寸检测精度5um级,分拣效率每小时40000~80000片。该装备以高性能图像处理技术为核心,自主研发图像检测算法,可高效准确地识别检测对象表面瑕疵,包括但不限于叠片、变形、划痕、斑点、凹坑和脏污等,有效减少或替代多类型微小零部件的人工检查,避免人眼检测中因疲劳而产生的错检漏检。通过设置不同的检测参数,可实现检测规格的高度一致,在特定工况下可实现不良品的完全零漏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 电子电器
316 汽车后桥振动噪声质量控制检验工装 本成果为一种汽车后桥振动噪声质量控制检验工装。可实现汽车后驱动桥的振动噪声在线质量评价与分级;可作为生产线上产品质量控制工位的测量装备。通过特殊设计的桥驱动与测量设备,实现后桥的装夹、驱动、噪声振动测量、质量分等、条码记录等。

可作为产品噪声振动质量控制测量的关键工装。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电器
317 一种低噪声大容量家用冰箱 本成果为新开发的一种低噪声大容量家用冰箱。常见的家用冰箱声压级一般为40-55分贝,在安静环境下让人觉得烦扰。本成果设计开发一种低噪声大容量家用冰箱,经特殊设计的制冷系统和减震降噪系统,使冰箱噪声不大于35分贝,实现家居静音环境,保障睡眠和身心健康。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电器
318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产品开发 本项目为基于dsp平台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产品开发。它由车道偏离系统硬件平台、路径识别系统和跟踪预警系统组成,实现了车辆在运动过程中,能有效防止因为驾驶者分心而发生意外性车道偏离的目的。

在高速路况以及良好城市路况下,系统对车道线平均检出率到达99%以上,每帧图像检测时间小于20毫秒,偏离报警时间小于0.3秒。

在雨雾天气、夜晚、阴影遮挡等路况车道线平均检出率到达93%以上,每帧图像检测时间小于30毫秒,偏离报警时间小于0.5秒。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电器
319 智能车辆纵横向运动辅助驾驶系统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 本项目为基于labview和carsim软件环境而联合搭建的车辆纵横向辅助驾驶系统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是在课题组先前开发使用的eps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线控转向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以及纵/横向运动驾驶辅助系统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该仿真试验平台可用于车道偏离辅助系统、车道保持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以及紧急避障系统的硬件在环仿真试验。仿真试验平台由主动转向系统、主动制动系统、轮缸压力传感器、工控机、ni-pxi实时仿真系统以及显示器等组成。仿真的车辆整车参数和试验场景在carsim中设定, pxi实时系统作为运算环境,上位机用于模型搭建和界面显示设置。仿真器采用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来模拟转向负载,pxi数据采集和发送模块与主动转向控制器和主动制动控制器通过can通讯进行信息交互。主动转向控制器通过控制电机输出的辅助转矩完成主动转向,主动制动控制器通过控制前后轮轮缸压力实现主动制动,轮缸压力通过压力传感器反馈给carsim中的制动模块,从而控制车辆运动。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电器
320 移动机器人底盘系统 穿梭车、agv底盘系统应用于自动化仓储系统的穿梭车、可实现自导航和自驾驶的agv及底盘系统,可应用于自动化仓库建设,已应用于某大型电商物流中心。

移动服务机器人、巡逻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轮毂伺服电机底盘驱动系统。具有激光导航,地图建构,路径规划与自动避障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电器
321 大功率磁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在新能源汽车、立体移动车库、轨道交通等邻域,采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使电能传输具有灵活性、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等优点,大功率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采用宽禁带sic功率半导体、高频软开关技术、松耦合变压器优化设计、无线数据反馈、异物与位置识别等技术,实现100kw以上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垂直距离、偏移位置均可达到用户使用要求,效率达96%以上,具有完善的各类保护功能。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电器
322 大功率高电能质量双向变流器 主要应用领域:大型电动汽车充电站,储能电站,直流微网,蓄电池维护,新能源发电,等。

本系统采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freescale dsp作为主控制芯片以及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采用三相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最先进的控制理论和全数字控制方法,实现高可靠性、高电能质量,网侧并网电流thd远好于国家标准。

突出优点:规模化生产调试简单、方便。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电器
323 高功率密度gan功率模块双面布局结构 本项目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功率密度gan功率模块的双面布局结构,其包括:输入高压区、变压器区、输出电压区和低压供电区。所述输入高压区、变压器区、输出电压区分布在正面,低压供电区分布在反面;正面与反面之间的pwm脉宽信号、电压检测信号、电流检测信号和温度检测信号通过通孔连接。本项目所提供的gan功率模块的双面布局结构通过保证gan器件工作在安全区域状态,从而实现功率模块的高频化和小型化,从而实现高密度功率集成和高效率,可以广泛应用于采用gan功率器件进行功率集成的高密度功率模块中。 黄山学院 电子电器
324 基于石墨烯的ipm混合模块封装结构及加工工艺 本项目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的ipm混合模块的封装结构及加工工艺,其结构包括硅基igbt芯片、碳化硅基肖特基势垒二极管芯片、驱动单元芯片、石墨烯基覆铜陶瓷基板、纳米银互连层、缓冲垫片、铜互连块、焊料层、塑封外壳、封装树脂、导热硅脂以及一体式散热器。其中采用上下双基板且芯片倒装的封装形式,将芯片电极通过覆铜陶瓷基板连接到引线框架,替换掉键合引线,从而实现ipm混合模块的双面散热,提升模块可靠性;同时结合基板上的芯片布局设计,采用高导热石墨烯材料增强基板局部热点的快速散热,从而降低ipm混合模块的最高温度,提升模块使用寿命。 黄山学院 电子电器
325 茶黄素的生物转化技术 茶色素是从茶叶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天然色素,主要成分为茶黄素类、茶红素类和茶褐素类。茶黄素是茶色素的重要成份,是由绿茶或红茶热水提取而得到的水溶性色素,其成分主要是黄烷醇类及其氧化产物、黄酮类等,主要由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配对氧化缩聚而成。茶黄素既可作为食用色素,还具有显著的医疗功效。

茶黄素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已报道的萃取法、化学氧化法等生产茶黄素的方法不但生产效率低而且有机溶剂会降低产物的品质,故微生物发酵方法生物转化合成茶黄素成为研究趋势。

茶多酚主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类、花白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抗氧化、消除自由基、防治肿瘤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安全,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茶黄素化合物是成对的儿茶素经过茶多酚氧化酶(ppo)催化氧化形成邻醌,它们氧化后的邻醌b环之间偶联形成茶黄素,它是含有二羟基苯骈卓酚酮的一类化合物。

我们从发酵途径出发,筛选出具有较高氧化酶酶活的菌种,以食用菌提取液为发酵液,进行酶法生物转化合成茶黄素。同时结合萃取技术,以期达到反应体系与分离纯化工艺同时进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安徽大学 茶产业
326 茶树营养快速诊断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获取不同肥力的土壤信息,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出25个特征变量,结合极限学习机(elm)发明了spa- elm茶园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质1.5,2.0)的快速评价方法,识别率为84.38%;采用高光谱图像技术获取茶树氮肥丰缺信息,在融合了光谱和图像信息基础上,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建立茶树氮肥丰缺状况快速无损诊断技术,识别率为92%以上 。

采用高光谱图像技术获取不同不同茶园土壤信息,结合pls方法建立茶树叶片中n、p、k营养指标含量及叶绿素a、b含量的快速预测方法,模型识别结果均为90%以上。

安徽农业大学 茶产业
327 绿茶标准化加工和技术研发 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自动供料的颗粒形绿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将颗粒形绿茶的加工工序分为初炒供料、初炒、摊凉、复炒供料以及复炒环节等环节,采用plc控制系统,通过在初炒单元、复炒单元设置立式提升机、称重机构、分料机构、振动式输送机实现自动加料,投料,自动并锅复炒,实现颗粒形绿茶生产的连续化做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颗粒形绿茶品质。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具有可自动加料,卸料,自动并锅复炒,实现珠茶生产的连续化做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珠茶品质。 安徽农业大学 茶产业
328 现代茶制品加工与贮藏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以炒板摆速和摆幅作为关键因素,开发出基于双锅曲毫机的珠形茶连续做形关键设备。该机联装珠形茶加工生产线,利用工业计算机(plc)控制技术结合物料称量、分配、自动装卸、平衡失水和输送装置,通过中央控制单元,可实现连续化做形和加工工艺参数的精确实时监控。研究开发出由多层框架式萎凋主机和具有控温控湿功能的空气调节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连续化萎凋系统。主机设计多层最大限度的减少鲜叶萎凋占用的厂房面积,每层由单独管道供风,风量大小可按需调控。建立珠形、扁形绿茶和工夫红茶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共计5条。生产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流水线性能良好,加工的茶叶品质稳定、优良,可实现日产量300公斤以上干茶的目标。 安徽农业大学 茶产业
329 国家级茶树品种‘茶农98’ 国家级茶树品种‘茶农98’,c sinensis  ‘chanong 98’。2019年通过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gpd茶树(2019)340002。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茶树品种。叶片中等椭圆形,叶长12~14cm,叶宽3.2~3.4cm,芽有茸毛,芽叶持嫩性强。植株生长势强,新稍一芽一叶始期早,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度109个/1109 cm2。一芽三叶百芽重79.3g。每亩产大宗干毛茶180kg以上,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15%。制绿茶品质优,香气馥郁清高,滋味醇厚鲜爽,回味甘甜。抗寒能力较强,抗旱能力极强。适宜在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地区栽培。 安徽农业大学 茶产业
330 茶渣生物饲料生产技术 我国茶渣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由于含有抗营养因子和不易保存等特点,茶渣资源一直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我们采用混菌固态发酵技术,筛选出了黑曲霉、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适宜菌种及其组合,建立了茶渣发酵物料配制、菌种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发酵工艺参数,成功开发出茶渣生物发酵饲料产品,使保质期达到6个月以上,产品蛋白含量提高,纤维素和抗营养因子含量减少,提高了茶渣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而且发酵饲料中含有的大量活菌,改善了动物肠道健康,提高了饲料消化率。 安徽农业大学 茶产业
331 6clslh-35型余热利用式全自动茶叶加工成套设备的研制 本成果产品,采用余热回收利用的设计,使制茶热效率高,使用成本低廉。主要的市场对象为中小型茶叶加工企业、茶叶合作组织,设备使用已为农民带来数亿元的收入。主要创新点:

(1)系统采用余热回收利用和杀青二次补杀,整套设备的能源循环更加合理,节约了能源。杀青采用二次补杀,更好地提升了茶叶的香气,保证茶叶的品质。

(2)采用基于pid算法原理的plc温度控制方法,实现温度的稳定控制。设备温度控制均采用基于多点模糊pid 算法的闭环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信号经电缆传输给plc中央控制柜,控制系统具有反应灵敏、控制精度高等特点。

安徽农业大学 茶产业
332 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 1.揭示了茶叶品质成分形成机理,提出茶叶量化分类新方法。系统揭示了茶叶富含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和萜烯类等独特风味物质的机理。明确了egcg 和咖啡碱与绿茶滋味浓强度关系;创新基于特征性化学成分数字化计量的茶叶分类方法。

2.突破茶叶杀青、揉捻、做形技术瓶颈,创制了国内首条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推广应用,创制了4种外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体系及连续化生产线,推广到全国所有绿茶产区,生产效率、劳动力成本分别是单机的13倍和1/5。

3.创新了数字化品质控制技术,开发了色泽标准化、嗅感图像化、味感数值化技术,实现了对茶叶品质成分与等级的快速评价,联合创制了国内首台茶叶数字化智能色选机,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安徽农业大学 茶产业

网站地图